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经」因果佛经汇编 读一卷《灯指因缘经》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3 08:0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经」因果佛经汇编 读一卷《灯指因缘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经」因果佛经汇编 读一卷《灯指因缘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因果佛经汇编 读一卷《灯指因缘经》

  佛经摘

赵朴初佛学常识问

要:灯指

佛学常识 怎样拜佛

一生跌宕起伏、坎坷曲折的经历。剧本早就在前世写好。今生不过是照本演出而已。一切世人富贵荣华不足贪着。于诸人天尊贵不应喜乐。于佛法如说修行。功德不可限

佛学的100个常识

量。

  灯指因缘经

  后秦龟(qiū)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若种少善于胜福田。人天受乐。后得涅槃。是以智者应当勤心修集善业。言福田者。即是佛也。佛身光明如融金聚。功德智慧以自庄严。得圆足眼。善能观察众生诸根。世间黑闇(àn)为作灯明。众生愚痴为作亲善。众善悉备(bèi)、名称普闻。牟尼世尊众所归依。是故人天至心修福无不获(huò)报。

  昔王舍城。五山围绕。于五摩伽陀最处其里。此王城内。里巷相当、?(tíng)园广博、台(tái)观(guàn)严(yán)丽(lì)、堂室绮妙、高轩敞朗。周匝栏楯(shǔn)。有好林池。甚可爱乐。其水清淨。温凉调适。通渠迴流转相交注。林树萧(xiāo)森、枝条蓊(wěnɡ)欝(yù)。华实繁茂。映蔽日月。风吹花林出微妙香。其香苾馚(fēn)。芳馨四塞(sè)。遍王舍城。诸胜智人修梵行者。咸以此地庄严殊特。心生喜乐。自远而至云集其中。

  时此城主阿闍世王。道化光被遐(xiá)迩(ěr)所归(ɡuī)。正法治国。修善者众。国实民殷安隐快乐。尔时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库藏盈溢。如毘沙门。然无子胤(yìn)。祷祀(sì)神祇(qí)求乞有子。其妇不久便觉有身。满足十月生一男儿。是儿先世宿殖福因。初生之日。其手一指出大光明。明照十里。父母欢喜。即集亲族及诸相师。施设大会为儿立字。因其指光。字曰灯指。诸集会者覩其异相。歎未曾有。时此会中有婆罗门。名曰婆修。诵四围(wéi)陀典。博闻多知事无不晓。见儿姿貌奇相非常。含笑而言:「今此儿者。或是那罗延天、释提桓因、日之天子、诸大德天来现生也。」时儿父母闻是语已倍增欢喜。设大檀会。七日七夜布施作福。如是展转。举国闻知。皆云长者产一福子。称美之音上彻于王。

  时王闻已。即勅将来。长者受教。寻即抱儿诣王宫门。值王宴会作众伎(jì)乐(yuè)。无人通启。不得辄(zhé)前。其儿指光彻照宫?(tíng)。赫然大明。照于王身及以宫观。一切杂物斯皆金色。其光遍照于王宫内。譬如大水湛然盈满。王即怪问:「此光何来。忽照吾宫。将非世尊欲化众生至我门耶?又非大德诸天、释提桓因、日天子等下降来耶?」王寻遣人往门外看。使人见已。还入白王:「向者大王所唤小儿。今在门外。此儿手在乳母肩上。其指出光明来彻照。故有此光。」王勅使言:「速将儿来。」王既见之。深异此儿。自捉儿手、观其儿相。谛瞻覩已而作是言:「外道六师称无因果。真伪诳惑。若无因果。云何此儿从生已来容貌超绝、指光炳著?以此观之。诸外道辈陷诸众生颠坠恶趣。定知此儿非自在天之所化生。亦非神祇、自然而有。必因宿福。获(huò)斯善报。始知佛语诚谛不虚。佛说种种业缘庄严世间。一切众生眼见报应而不修福。一何怪哉!」王复言曰:「今犹未审。此指光曜或因于日而有此明。必欲验(yàn)者。须待夜半。」既至日暮。即以小儿置于象上在前而行。王将群臣共入园中。而此小儿指光所照。幽闇(àn)大明。观视园中鸟兽华果与昼(zhòu)无异。王观此已喟(kuì)然歎曰:「佛之所说何其真妙。我于今日于因于果生大坚信。深鄙六师愚迷之甚。是故于佛倍生宗仰。」

  于时耆域即白王言:「佛于修多罗中说。若不见业(yè)。故有悭(qiān)贪;以见业故。悭贪永息。今见灯指有此福报。假令穷困尚应罄(qìng)竭,而修善业。况复富饶而不作福。」如是语顷天已平晓。还将灯指入于王宫。王甚欢喜。大赐珍宝放令还家。

  灯指渐渐遂便长大。其父长者为求婚所。选择高门与己等者聘(pìn)以为妇。长者既富。礼教光备(bèi

佛学常识100题

)。闺门雍穆。资产转盛。夫盛有衰、合会有离。长者夫妻俱时丧亡。譬如日到没(mò)处。晖光潜(qián)翳(yì)、如日既出月光不现、如火为灰。炽(chì)炎永灭、强健好色为病所坏、少壮之年为老所侵、所爱之命为死所夺(duó)。父母既终。生计渐损。而此灯指少长富逸。不闲家业、恶伴交游。咨心放意耽(dān)惑酒色。用钱无度。仓库储积无人料理。如月盈则阙(quē)。转就损减。时彼国法。岁一大会。集般周山。于时灯指服饰奢靡。将从伎乐皆悉严(yán)丽(lì)。拟(nǐ)于王者。诣彼会所。彼会大众见其如是。无不敬美。尔时众人共相酣(hān)饮、欢娱适意。钟鼓竞陈、絃歌普作。欢舞平场、嬉戏原野。娱乐之音动山盖(ɡài)谷。时后群贼知灯指诣会。未还之间。伺其空便往到其家。劫掠钱财。一切尽取。灯指暮归(ɡuī)。见己舍内为贼劫掠。唯有木石塼(zhuān)瓦等在。见此事已闷绝躄(bì)地。傍人水洒(sǎ)方得醒寤。忧愁啼哭而作是念:「我父昔来广作方宜、修治家业。劬(qú)劳积(jī)聚。仓库财宝。是父所为。生育我身。觊(jì)有委付。如何至我不绍父业。浮游懒惰为人欺陵。父之馀财一旦丧失。仓库空虚、畜产迸(bènɡ)散。顾瞻舍宅。唯我孑(jié)然。著身樱珞及以服乘。当用贸(mào)食。以济交急。用之既尽。当如之何?」当于尔时指光亦灭。其妻厌贱捨弃而走。童僕(pú)逃失、亲里断绝。素与情昵极亲厚者。反如怨讐(chóu)。见其贫穷。恐从乞索。逆生瞋怒。妇尚捨弃。况于馀人。

  当知贫穷比于地狱。贫穷苟生与死无别。先惯富乐。卒(cù)罹(lí)穷困。失所依凭(pínɡ)。栖寄无处。忧心火炽(chì)。愁毒燋(qiáo)然。华色既衰、悴容转彰。身体尫(wānɡ)羸(léi)、飢渴消削。眼目押陷、诸节骨立、薄皮缠綶(ɡuǒ)、筋脉(mài)露现、头髮蓬乱、手足锐细其色艾白。举体皴(cūn)裂又无衣裳。至粪秽中。拾掇(duō)麁(cū)弊。连缀相著。纔(cái)遮人根、赤露四体。倚卧粪塠(duī)。复无席荐(jiàn)。诸亲旧(jiù)等见而不识。历(lì)巷乞食犹如饿乌。至知友边欲从乞食。守门之人遮而不听。伺便辄入。复为排辱。舍主既出。欲加鞭打。俯偻(lǚ)曲躬再拜谢罪。舍主轻蔑都不迴顾。设得入舍。轻贱之故。既不与语又不敷座。与少饮食。撩(liào)掷(zhì)盂(yú)器。不使充饱。

  时彼国内。取妇、生子、剃髮。法皆设会。往到会中望乞残食。以轻贱故。不唤令坐、驱其走使。益索所须。得少馀残。与奴共器。便自思惟:「怪哉怪哉!我今云何贫贱伶(línɡ)俜(pīnɡ)忽至如此?」私自念言:「如我今日精神昏迷、心智失识。不知今者为是本形?更受身耶?辛苦荼(tú)毒世所无偶。譬如林树无花众蜂远离。被霜之草叶自燋(jiāo)卷(juǎn)。枯涸之池鸿鴈不游。被烧之林麋(mí)鹿不趣。田苗刈(yì)尽,无人捃(jùn)拾。

  今日贫困。说往富乐但谓虚谈。谁肯信之?世人甚众。无知我者。由我贫穷。所向无路。譬如旷野为火所焚。人不喜乐;如枯树无荫。无依投者;如苗被雹霜。捐弃不收;如毒蛇室。人皆远离;如杂毒食。无有尝者;如空塚间。无人趣向;如恶厕溷(hùn)。臭秽盈集;如魁(kuí)脍(kuài)者。人所恶贱;如常偷贼。人所猜疑。我亦如是。所向之处动作讥(jī)嫌(xián)。所可谈说发言生过。虽说好语。他以为非;若造善业。他以为鄙。所为机捷。复嫌轻躁;若复舒缓。又言重直。设复讚歎。人谓谄誉;若不加誉。复生诽谤。言此贫人常无好语。若复教授。复言诈伪耆(qí)旧(jiù)。强有所知。若广言说。人谓多舌;若默无言。人谓藏情。若正直说。复云麁(cū)犷(guǎng);若求人意。复言谄曲。若数亲附。复言幻惑;若不亲附。复言骄(jiāo)诞(dàn)。若顺他所说。复言诈取他意;若不随顺。复言自专。若屈意承望。骂言寒贱;若不屈意。言是贫人犹故自我。若小自宽放。言其愚痴无有拘忌;若自摄捡(jiǎn)。言其空麁(cū)。诈自端礭(què)。若复欢逸。言其譸(zhōu)张。状似狂人;若复忧惨。言其舍毒初无欢心。若闻他语有所不尽。为其判释。言其命趣以愚代智耐著之甚;若复默然。复言顽嚚(yín)。不识道理;若小戏论。言不信罪福。若有所索。言其苟得不知廉耻(chǐ);若无所索。言今虽不求后望大得。若言引经书。复云诈作聪明;若言语朴素。复嫌踈(shū)钝。若公论事实。复言强说;若私屏正语。复言谗(chán)佞(nìnɡ)。

  若著新衣。复言假借严饰;若著弊衣。复言儜(nínɡ)劣寒悴(cuì)。若多饮食。复言飢饿饕(tāo)餮(tiè);若少饮食。言腹中实飢诈作清廉。若说经论。言显己所知、彰我闇短;若不说经论。言愚痴无识。可使放牛。若自道昔事业。言夸业自誉;若自杜默。言门资浅薄。诸贫穷者行来进止言说俯仰。尽(jìn)是?(qiān)过;富贵之人作诸非法都无过患。举措云为斯皆得所。贫穷之人如起尸鬼。一切怖畏。如遇死病难可疗治。如旷野嶮处绝无水草。如堕大海没溺洪流。如人捺(nà)咽(yān)。不得出气。如眼上翳(yì)。不知所至。如厚垢秽难可洗去。亦如怨家虽同衣食不捨恶心。如夏暴井入中断气。如入深泥滞不可出。如山暴水。駃(kuài)流吹漂。树木摧折。贫亦如是。多诸艰难。贫穷又能毁坏壮年好色、气力名闻、种族门户。智慧持戒、布施惭愧、仁义信行、勇武意志悉能坏之。又复能生飢寒怨憎、轻躁褊(biǎn)狭、忧愁惨毒、嫌责罪负。如是众苦。从贫穷生。譬如伏藏多有杂物。贫伏藏中多有种种身心苦恼。夫富贵者。有好威德、姿貌从容、意度宽广、礼义竞兴。能生智勇、增长家业、眷属和让、善名远闻。」

  灯指思惟:「我今贫厄(è)。世间少比。正欲捨身。不能自陨(yǔn);当作何方以自存济?」复作是念:「世人所鄙。不过担(dān)尸。此事虽恶。交无后世受苦之业。若当馀作。或值杀生作诸不善。以此而言。我请为之。」尔时有人闻其此语。即雇担尸。灯指取直。寻从其言。担负死人到于塚间。意欲掷弃。于时死人急抱灯指。譬如小儿抱其父母。急捉不放。尽力?(wǎn)却。不能得去。死人著脊。犹如胡胶(jiāo)。不可得脱。排推不离。甚大怖畏。作是念言:「我于今日担此死人。欲何处活?」即诣旃(zhān)陀罗村语言:「谁能却我背上死尸。当重相雇。」诸旃陀罗详共尽力共挽却之。亦不肯去。馀见之者骂灯指言:「狂人何为担负死尸入人村落?」竞以杖石而打掷之。身体伤破。痛惧并至。有人怜愍将其诣城。遂到城门。既到门下。守门之人逆遮打之。不得近门。「此何痴人。担负死尸欲来入城。」自见己身被诸杖木。身体皆破。甚怀懊恼发声大哭。而作是言:「我正为食作此鄙事。今日忽然遭此大苦。由我贫困不择作处为斯贱业。冀得价直以自存活。如何一旦复值苦毒?宁作馀死。不负尸生。」且哭且言。时守门者深生怜愍。放令还家。

  到自空室。先同乞索诸贫人等共住之者。遥见死尸在其背上。悉皆捨去。既到舍已。尸自堕地。灯指于时踰(yú)增惶怖。闷绝躄(bì)地。久乃得稣(sū)。寻见死尸手指纯是黄金。虽复怖畏。见是好金即前视之。以刀试割实是真金。既得金已。心生欢喜。复剪头项手足。如是剪已。寻复还生。须臾之顷。金头手足其积过人。譬如王者失国还复本位。如盲得眼视瞻明了。如久思他女得与交欢。如学禅者忽得道证。灯指欢喜亦复如是。库藏珍宝倍胜于前。威德名誉有过先日。亲里朋友、妻子童僕一切还来。灯指歎曰:「呜呼怪哉!富有大力。能使世人来归(ɡuī)极疾。呜呼怪哉!贫有大力。能使所亲捨我极速。我先贫时。素所亲昵交游道绝。总(zǒnɡ)无一人与我语者。今日一切顒顒(yónɡ)承事。合掌恭敬。假使生处如帝释、勇力如罗摩、知见如天师。若无钱财都无所直。富者不问愚智皆称好人。实无所知人以为智。亦得勇健诸善名闻。虽复丑(chǒu)陋老弊。少壮妇女乐至其边。」

  阿闍世王闻其还富。寻即遣人来取其宝。其所取者。尽是死人;还掷屋中。见是真金。灯指知王欲得此宝。即以金头手足以用上王。王既得已齎(jí)之还宫。于后灯指作是思惟。而说偈言:

  五欲极轻动。如电毒蛇虫。

  荣乐不久停。即生厌患心。

  寻以珍宝施与众人。于佛法中出家求道。精勤修习得阿罗汉。虽获道果。而此尸宝常随逐之。

  比丘问佛:「灯指比丘。以何因缘从生以来有是指光?以何因缘受此贫困?复何因缘有此尸宝常随逐之?」

  佛告比丘:「至心谛听。吾当为汝说其宿缘。灯指比丘。乃往古世生波罗?国大长者家。为小儿时乘车在外。游戏晚来门户已闭。大唤开门。无人来应。良久母来与儿开门。瞋骂母言:『举家担死人去耶?贼来劫耶?何以无人与我开门。』以是业缘死堕地狱。地狱馀报还生人中受斯贫困。光指因缘、尸宝因缘。为汝更说。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彼佛入涅槃后。佛法住世。灯指尔时为大长者。其家大富。往至塔寺。恭敬礼拜。见有泥像一指破落。寻治此指。以金薄补(bǔ)之。修治已讫。寻发愿言:『我以香华伎(jì)乐(yuè)供养、治像功德因缘。持此功德愿生天上人间。常得尊豪富贵。假令漏失寻还得之。使我于佛法中出家得道。』以治佛指故。得是指光及死尸宝聚。以恶口故。从地狱出。得贫穷果报。」

  佛说是灯指因缘经时。诸天人民散众天华、作天伎乐供养已讫。便还天宫。

  以是因缘。少种福业于形像所得是福报。乃至涅槃形像尚尔。况复如来法身者乎。能于佛法如说修行。如此功德不可限量。若欲生天人中受诸快乐。应当至心听法。以恶口因缘受大苦报。应畏众苦。远

佛学常识含义

离恶口诸不善业。以此观之。一切世人富贵荣华不足贪著。于诸人天尊贵不应喜乐。当知贫穷是大苦聚。欲断贫穷不应悭贪。是以经中言贫穷者甚为大苦。

  ——灯指因缘经

  《因果佛经汇编》介绍及简要说明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是佛学的基础。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多次开示强调因果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说它是一切人从薄地凡夫乃至圆满佛果, 须臾不可脱离的:

  夫因果报应, 乃世出世间圣人, 平治天下, 度脱众生之大权。当此人心陷溺之际, 正宜倡明因果报应, 使中下之人, 虽欲为恶而有所不敢, 虽欲不为善而有所不能。……医家治病,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 饮食难入, 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 然后方可按其病原, 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 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 将何所施。因果者, 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 标本统治。初机依之, 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 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 从薄地凡夫, 以至圆满佛果, 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佛子在学习因果的时候。往往不依佛陀金口亲宣的佛经来学习。反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外道著作乃至各种伪经。虽然说。这些外道著作与伪经。也有可能让信众生起对因果的信心;但是。不可否认。这些著作与伪经对因果认识是浅薄狭隘的。常常充满了错解和迷信。往往在佛子进一步学修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干扰作用。并且。佛子学习外道著作与伪经。容易在他们心念中混淆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从缘起上说。非常不吉祥。很有可能种下了将来坏失三皈依的种子。

  其实。几乎每一部佛经都在以不同的角度来讲解因果。毋容置疑。佛经对因果的讲述是最为深刻、圆满、透彻的。许多人误以为佛经都很艰深。其实许多佛经对因果的阐述是通俗易懂的、甚至是有趣轻松的。初学者学习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可惜。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流通这些佛经。所以许多佛子都不了解。现在为了便利初学者。我们搜集了一些主要是论述因果的佛经。略作分类与介绍。希望广大佛友都能深信因果。深入经藏。踏实修行。早证菩提。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7/571359.html

以上是关于「佛经」因果佛经汇编 读一卷《灯指因缘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经」因果佛经汇编 读一卷《灯指因缘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40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