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观音」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弘扬观音菩萨慈悲精神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3 07: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观音」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弘扬观音菩萨慈悲精神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观音」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弘扬观音菩萨慈悲精神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弘扬观音菩萨慈悲精神

  中国向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之说。由此可见观音菩萨救苦寻声、无刹不现身的慈悲精神使观音信仰在中国乃至亚洲广为流传、深深扎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就算不信仰佛教。多半也知道观世音菩萨。

  杭州灵隐寺在己亥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来临之际。先后举行朝礼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慈悲济世放生、梵呗佛乐弘唱等活动。弘扬观世音菩萨慈悲无量的济世利生精神。

  本文从慈悲济世、平等应化、行愿利物、勇猛无畏四个方面。对观音精神的现代意义进行简略阐述。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萨。也是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道的人。观音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他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

小常识佛学

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经上提到。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音菩萨悲天悯人、寻声救苦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法门。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我们的心目中。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

  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多方面的光荣。学习观音精神。我们需要把握好四个要点。

  1、慈悲济世的精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说。观音菩萨深明五蕴皆空之理。发愿度尽一切苦厄。为众生解除疾苦。观音菩萨的形象。在其示现的三十三种相中。往往是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

  观音菩萨能体察到众生的苦痛。常常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能获得清凉滋润。心生欢喜。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曰:“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即是说。观音菩萨功德广大。常常幻化成各种面目示人。遍及世界各地。度化众生。使其脱离苦海。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菩萨的使命。观音菩萨的这种慈悲无量的济世利生精神。就是一种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贡献和付出。值得今世之人效仿。

  现在社会很多人没有道德底线。不愿意付出。总想着得到与获取。如果人人都能践行观音菩萨的济世利生精神。愿意放下个人利益、荣辱。服务于社会大众。这个社会风气就能够得到净化。我们生活在其中。就会时时与温暖、温馨、幸福和愉悦相伴。弘扬观音菩萨慈悲无量的济世利生精神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

  2、平等应化的理念

  观音菩萨被赞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菩萨的慈悲是无量的、广大的、平等的。观音菩萨的慈悲。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是对一切众生都给予平等布施。不分贫富贵贱、高低胖瘦。同时也不求众生的回报。

  菩萨的慈悲即拔苦予乐。所谓“无缘大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所谓“同体大悲”。就是无时间、无空间的阻碍。悲爱一切众生。根据佛教大乘经典。《法华经》《华严经》等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他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而应化利物。《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就说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

我学的佛学常识算是念佛吗

何身而为说法”。他能够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种身形而显世应化。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曰:“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即是说。诸佛菩萨均是平等地对待世间一

佛学小常识大全

切众生。

  《佛说法集经》中。观音菩萨曾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即是说。悲心人人都有。但是没有菩萨的广大。菩萨慈悲行愿。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就是在践行佛法。就是荷担如来使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曰:“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这同样是说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理念。即便是沦入“下三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也

佛学常识答问下载

能得到观音菩萨的救度。

  时下社会。人与人之间往往缺少平等。富人看不起穷人、身强力壮者看不起老弱病残者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争执不断、抱怨丛生。若人人都能以观音菩萨的平等理念自律。不轻视别人。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就会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安乐!无要求的慈爱。弘扬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应化的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3、行愿利物的能力

  信愿行是修学佛法的一个宗要。源于净土念佛法门。但实际上所有法门都是从信愿行入手的。对于佛教修行而言。信愿行是根本。从起信到发愿。最后落实到行动上。观音菩萨特别注重行愿。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这句偈诵是观世音菩萨慈悲行愿的真实写照。《普门品》曰:“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是说。观音菩萨因行愿深厚、广大。具有广泛利益众生的大威神力。所以众生要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只要至诚称念观音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当今社会的人们。多缺少一种行愿的精神。很多人都给自己设定有目标。并制定有实施目标的计划。但常常因为执行力不够。或中途放弃执行而使得目标难以实现。不管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的每位公民。都需要有观音菩萨的行愿精神。只要具备了这种行愿精神。心系同一个目标。思同思、愿同愿、行同行。就能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助力于目标和梦想的实现。这种行愿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复兴、对一个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弘扬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行愿利物的精神有利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

  4、勇猛无畏的精进

  观世音菩萨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现三十二化身,施十四种无畏。化身千手千眼。时时刻刻在为救度众生而舍身忘我地工作着。而且从不求回报。只希望度尽众生。将众生从苦难中救助出来。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曰:“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即是说。观音菩萨无时无刻不在示现。不断地去度化众生、成就众生。观音菩萨的这种勇猛精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时下社会。物欲横流。人心已被甚嚣尘上的物欲所蒙蔽。更有甚者不思进取。妄想不劳而获、“空手套白狼”。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如果人人都能像观音菩萨那样。寻声救苦、精进不怠、勇猛无畏。就不会被空虚和妄想所桎梏。定能勇往直前。收获累累硕果。同时。这种勇猛精进的进取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还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牵引力。引导广大众生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圆满人生。成就别人。成就自己。

  慈悲伟大的观音菩萨。以慈悲心、智慧心、勇猛心广施善巧。其慈悲无量的济世利生精神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其“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行愿精神有利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勇猛精进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庄严国土、圆满人生。

  继承和发扬观音菩萨悲天悯人的精神意

佛学入门佛学常识大智度论

义殊胜

  弘扬和践行观音菩萨勇猛无畏精进的进取精神

  有利于庄严国土、圆满人生。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9/592606.html

以上是关于「观音」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弘扬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观音」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弘扬观音菩萨慈悲精神;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36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