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什么为宗旨;佛教的宗旨是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以什么为宗旨;佛教的宗旨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佛教宗旨即以大悲无量心,化导一切含生,拔其苦难,使得解脱。大悲无量心,乃佛教之最高精神,也是佛教信仰者之人生志向。
一、众生平等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与佛平等。众生之所以不悟,乃因迷于五蕴,受诸苦恼,不能自拔。佛教以大悲心度化众生,使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度众生,非有相授记,乃是引导众生入于平等无相的觉悟之境。佛教导我们要行平等不偏之行,使我们能与一切众生等乐,所谓"欲界即是色界,色界即是无色界",这就是三界平等的意义。我们要体认世间之无常变迁,所谓生者即灭、老病死者即逝;死又生、生生不已。我们必须树立体证无常中的无我理念。认识有形体的归之于有形则分毫无失;而无形体的精神实质也是如此,安立自己的信仰志业。在生灭流离、变动无常之中树立不动的原则:即诸法实相的平等义理。此一平等精神就是众生皆可成佛的基础理论。
二、忍辱柔和
佛教尊重忍辱的精神与行持原则。佛说一切诸法,皆依因缘和合而成。由于众生迷妄故执着一切法空妄不实;由妄想执着而感生死轮回之苦。佛弟子修忍辱行,对众生起慈悲心,此乃佛教精神之核心所在。佛教之慈悲精神不仅止于忍辱柔和而已,它还包含着对众生的尊重与爱护;甚至在必要时还能牺牲自己之利益来救护众生。这种忍辱柔和的精神不仅在日常生活之中应当实践,而且在修持禅观之时也应当涵养与体悟。在修行的过程中要经常提醒自己:忍辱柔和是成就一切功德之本;能忍辱柔和则内心清净;内心清净则能证悟诸法实相;能证悟诸法实相则能成佛。
三、慈悲济世
佛教主张以慈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以方便力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佛教的慈悲精神不仅止于对个人的关怀而已;它还包含着对整个世界的关怀与贡献。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皆苦,苦海无边;唯有依靠佛法修行才能得究竟的解脱与安乐。因此佛教主张以慈悲济世之心来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以慈悲济世之心来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世界和平。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众生之所以不悟成佛之道乃因迷于五蕴,受诸苦恼;佛教以大悲心度化众生,使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徒应当以慈悲济世之心来帮助一切众生;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应当以实际行动来实践佛教的教义与精神。
四、正信正行
佛教徒应当树立正确的信仰志业;应当积极实践正信正行的人生道路。所谓正信就是信仰真理、信仰佛法、信仰因果、信仰三世轮回等;所谓正行就是按照佛教的教义与精神来实践自己的生活与行为。佛教徒应当破除迷信、远离邪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应当积极实践戒定慧三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应当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应当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报答国家、报答父母师长等。佛教的宗旨就是以大悲无量心化导一切含生,拔其苦难,使得解脱;以慈悲济世之心帮助一切众生;以正信正行的人生道路来实践自己的信仰志业。以上四个方面就是佛教宗旨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方法。希望广大佛教徒能够认真实践这些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佛教以什么为宗旨;佛教的宗旨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以什么为宗旨;佛教的宗旨是;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20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