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十二因缘;佛学中的十二因缘是指什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学中的十二因缘;佛学中的十二因缘是指什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佛学中的十二因缘是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词汇的含义如下:
一、无明:指不知事物实相的真实情况,不知实相真相之迷惘心理状态。迷惘之心犹如乌云笼罩,其表有迷惑之意。其含义广泛,基本上能包括所有的执着与迷惑之源头。佛法说有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所谓无明,是本来为迷的意思。这是因为所有的思想与行动都由这迷惑而产生的。这种迷也是凡夫的一切错误行为的起源,若将这种迷了解清楚,就不难找出消灭它及解决的方法。所以说,“知无明为道”是说由于一切思想的开始,唯有破除无明才是觉解之始。如天还没亮时,内心便清楚暗夜的不安是迷乱的因,觉知是摆脱这种困扰的起始,也是醒觉和回归大明(本性)的途径。这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二、行:是指无明结合业力而产生的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数是无意识地盲从于习惯和习气,例如杀生、偷盗、邪淫、贪嗔等恶行,都是产生痛苦的助缘。无明是不知因果的定律而妄动的心,行动就是心起心动念的行为。心常常被外境所动,会随境转而产生种种的行为,其中大多数的行为都不是出自于善念,因为起心动念就会有所作为。善恶都是因缘生法,皆是虚妄不实,本来没有实体,故而称之为行。
三、识:行缘识是指由行而产生业识,即阿赖耶识。在凡夫的眼里就是种子识。识包括种子和现行两个部分。种子的意思就是以前种种因,现行的果是过去的业识种子熏习所感。譬如一块泥土是有粘性的,一经黏上便难以摆脱。凡夫的无明妄动会留下业识的种子留在阿赖耶识中难以磨灭,久而久之种子多了便会积少成多,不知不觉就会不知不觉动心起念产生种种的行为(起心动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业识也就是无始劫来的生命总相(种性),因为含有能生长的功能和特性所以叫做识心,随业相续而不是原来的元神本性。“随缘销诸业”,现在生命的身体不过是过去的种子随着业的相续而生根发芽的结果而已。“吾人虽可以任何境界为缘而生心,而心之起用必须依根尘之交感。”这就是说心与境的交感会留下业识种子。
四、名色:识缘名色是指由名和色两种因素组成的胎卵湿化等色身。名是心法(意识),色是色法(五蕴)。在胎卵中名色俱有,在有情中则名色分离。名色阶段是佛法中的生命分段生死说。“名”是指阿赖耶识中的善恶业种子的功能表现;“色”是指依止种子的功能显现出来的五蕴身心。“名”和“色”合起来讲就是指五蕴身心。名和色各代表生命的两种因素。五蕴身心是依靠两种因素组成的假合之身,这个阶段有前生所留下的善恶业种子的功能表现,这些功能表现的功能称为名。在十二因缘里,这个阶段有生命的体相(受阴)但是还没有五蕴身心相(五蕴属于行蕴)。
五、六入:名色缘六入是指有了眼耳鼻舌身等六根的入胎者叫六入。六入是胎里叫法出胎后叫六根。这个阶段还没有前生所留下的善恶业种子的功能表现称为行蕴(受蕴以后),此时的名色虽然具有了眼耳等六根但还没有分别作用故没有六尘(意根)。由于没有六尘的作用所以这个阶段的生命还没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个阶段的生命就像是一个空瓶子或是一个空的管道系统有待于功用的加进来才可以使用。由于未得识阴成就所以还称其为无我。《观无量寿经》曰:“众生形我”,也指的是这个阶段的生命没有独立的元神本性之体相存在,但并不是没有身体和存在这个阶段的生命有身相但尚未具足有六根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以上是对佛学中的十二因缘的详细阐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佛学中的十二因缘;佛学中的十二因缘是指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学中的十二因缘;佛学中的十二因缘是指什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20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