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比丘尼」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9-07 01: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比丘尼」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比丘尼」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

2017-03-07 12:34

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


武昌佛学院纪念太虚大师(资料图)

2017年3月。适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日。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昌佛学院将隆重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大师。策进来学。从近现代历史看。太虚大师作为划时代的非凡高僧之一。他在武汉的一系列卓越爱国行动与弘法历程。一度将武汉推至佛教文化全国中心地位。使武汉成为蕴育中国化大乘佛法新希望的摇篮之城。一时间蜚声中外。在教内教外形成了深远影响。至今绵延不息。太虚大师在武汉的功业。是值得在今时今日继续光大的宝贵精神遗产。

武昌佛学院是太虚大师于1922年创办的第一所最为正规、最具影响的现代佛学高等学府。在海内外享有佛教教育“黄埔”之誉。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灿若星辰的佛门龙象。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振兴具有重大影响。今天。仍延续着武昌佛学院办学传统的。是坐落于武汉莲溪寺的武昌佛学院尼众部。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佛教尼众教育机构。成立于1924年。20世纪上半叶。面对汉传佛教的时代转折与风起云涌的思想潮流。太虚大师深契佛心。立足佛制。观照女众身心特点与时代特殊因缘。于僧伽教育之大计中。对尼众僧团寄予特殊慈悲。特别加持尼众僧团的教育与成长。组建了以武昌佛学院女众部为核心的系列尼众教育机构。开启了近现代汉传佛教尼众教育之崭新格局。

值此纪念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研究武昌佛学院历史传承之际。太虚大师的尼众教育事业及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值得特书一笔。谨辑尼众卷。集中展现一代新僧弘法爱道的道风德范与坚韧志愿。愿继承太虚大师理想。传承正信事业!

一、深应佛心。立足佛制:太虚大师对尼众的特殊悲心

近现代的武汉佛教。女众发展地位特殊。所发挥的作用特殊。尤以尼众僧团在长期的女众教化与不少关键性历史转折点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纪念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研究武昌佛学院历史传承之际。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

迄自民国。延续至今。缘起于武昌佛学院女众部的现代武汉尼众僧团。是武汉佛教的一支特殊力量。虽降诞于现代风气渐开的民国时代。实则遥受佛陀殊胜悲心的久远加持。延续汉传佛教尼众修行的完整传统。亲承太虚大师深应佛心、再兴圣教的特殊观照。

尼众僧团。应爱道贤女之诚愿、阿难尊者之礼请、佛陀慈心之开许而生。与比丘僧团共同住世娑婆。住持佛法。成为向法求道广大女众的信仰依托与修行楷模。佛陀在世时。深切观照女众身心与业力的特殊之处。教诫以八敬之法。制定出家三众(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之独特戒律。而成为尼众僧团传承久远、修行无歧的根本三学保障。

太虚大师肖像(资料图)

佛陀涅槃后。随着佛法的南北传播。尼众僧团与戒律传承有幸在深具大乘气象的汉土完整落地、深厚扎根。据《高僧传》《出三藏记集》《比丘尼传》等记载。中国比丘尼如律受戒始于南朝。

公元433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铁萨罗比丘尼铁萨罗等来到建康(今南京)。次年应景福寺尼慧果和净音之请。铁萨罗率十九位比丘尼在南林寺设坛传戒。请天竺僧人僧伽跋摩法师为传戒师。依佛制为300余汉地出家尼众受具足戒。创中国比丘尼如律受戒之始。从此中国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僧团。也成诸传佛法中唯一圆满传承比丘尼僧制与戒制的团体。

相比于南传与藏传佛教。这是汉

佛学常识问答(三)

传佛教的幸事。亦是汉传佛教的责任。武昌佛学院老院长太虚大师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面对汉传佛教的时代转折与风起云涌的思想潮流。深观女众身心特点与时代特殊因缘。立足佛制。于僧伽教育之大计中。对尼众僧团寄予特殊慈悲。特别加持尼众僧团的教育与成长。开启了近现代汉传佛教尼众教育之先河。

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女众院开现代尼众教育先导

近代中国第一所佛教尼众学院。正是始建于1924年的武昌佛学院女众院。

1923年。武昌佛学院成立。次年。太虚大师有感于“僧伽教育应普及到女众。乃与武汉居士创设女子佛学院。后改为女众院”(苇舫法师《武昌佛学女众院开学纪》。《海潮音》第14卷第10号)。女众院由太虚大师、李馥庭、李开侁、李德本、王森甫等居士共同倡办。设在昙华林附近的鼓架坡。

武昌佛学院潮音茅蓬与太虚大师舍利塔(资料图)

武昌佛学院女众院在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内。因时局动荡不得不停办。1928年时局稍定。由法舫法师与唐大圆居士等再度恢复招生开学。期间几经艰难。但仍坚持办学。

1931年。太虚法师筹建世界佛学苑。改武昌佛学院女众院为世界佛学苑女众院。

1935年。在方耀庭夫人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女众院董事会。太虚法师、大醒法师与王森甫居士等大德贤达亲临指导。女众院逐渐发展成当时全国尼众教育的重镇。

武昌佛学院女众部的成立。遵循佛制。于僧格、人格及佛法修行的平等性上。给予尼众全面的鼓励与殷切的希望。在1933年女众院开学典礼上。太虚大师教诫全体学众。当以信心为根本修学佛法。由解行相应而能真正行弘法利生之事业。大师云:

“佛法极高深。极广大。……不是泛泛的可以成就的。最低限度要有兼顾的信心。由有兼顾的信心。去切实的奉行。而成为信根力……以自己有坚固的信心。切实解行;且能转教他人故。此信力须长时的修养。非是一时可以成办的;所以在佛法中一面依经论去研究。一面要去行持。但此种研究。是建筑在信心上;谓佛陀所有一切教训。皆能依照了解。切实奉行。信佛所说因果业报皆真实不虚。然信解更须实行。如怎样持戒。怎样修禅。乃至怎样礼拜等。由了解之后。即切实的依之去行。凡一切行住坐卧。皆能与信解相应。渐能体验实到佛说的法皆是真实的。然后始成为真正之信力。而无丝毫之疑念;是即解行相应。古人所谓“知到行到”。知行合一。如此方为真正之信根成就。而可发生信力。以转化他人。故在佛法中最低限度。须成就信心。然后能谈到弘法利生。”

大醒法师亦在典礼上寄予厚望。鼓励在院学生成为全国佛教女众之楷模:

“在院的学生。应邀发大心。恒远心。求法不倦。因为四众弟子。都应修学佛法。现在世界极乱。国土秽浊不安。一般女子日趋奢侈沉迷。希望本院女生。无论出家在家。将来学有成就。作弘法利生的事业。并且本院如能有成绩。能造成相当人材。则可能同佛学院一样地影响到各省各地。到处都设女学员。使女众都有求法的机会。今天我来参加开学典礼。我把我以前做学僧的求法不忘弘法的一句话。拿来贡献你们。惟愿你们。各各皆称为中国佛教女众中的示范。”

女众院的主持者德映法师是民国初年尼众的杰出代表。法师早年留学日本。后剃度出家。德才出众。被太虚法师等委以女众院教务主任之重任。为女众院的成功开办与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德映法师培养了以恒宝、超筌、定成法师为代表的比丘尼僧。未来皆成尼众教育的栋梁之才。如恒宝法师。创办菩提精舍。创编《佛教女众专刊》。发表佛学著述。培养尼众僧才。是为中国佛教尼众中的大德。

慈学老法师与太虚大师像合影(资料图)

武昌佛学院女众院于1938年因武汉会战沦陷而停办。1945年日本投降。直到1946年3月。太虚大师重回武汉。重振武昌佛学院。秋季。男众部恢复开学。太虚大师指示佛学苑院董会。在汉口栖隐寺设立武昌佛学院女众部。经过半年筹备。“栖隐尼众学院”于1947年春季开学。然而太虚大师已经圆寂。由武昌佛学院男众部的仪模法师、少哲法师、心安(本乐)法师等担任教授佛学。慈学比丘尼及如理比丘尼亦分别担任教学与监学。栖隐尼众佛学院开办了三年。延续了太虚大师和德融法师在世时的基本办学理念。教授佛学基础知识。学生僧俗兼收。学员中有胜持、传根、心善、圣智等法师。

武昌佛学院女众院的建立。开民国时期武汉地区乃至全国尼众现代教育之先导。亦是当时全国尼众教育之最高学府。在动荡时局与艰难办学条件下。女众

佛学常识十地菩萨

院的坚持办学。为武汉尼众提供了获得全面僧教育的宝贵契机。为尼众教育奠定了道风与办学的稳实基础。打开了尼众僧团建设的全新格局。

二、恪守八敬、重法爱道:菩提精舍、八敬学院与正信会女子研究部

20世纪30年代。以武昌佛学院为依托。武汉佛尼众教育呈现了“四大重镇”共同办学的繁荣景象。据《海潮音》月刊第九卷记载:

武汉的佛教女众教育。共有四所:

一、佛学院女众院。民国十三年成立。为太虚大师及李开先居士等创办。主其事者。为德映尼等。历届毕业学生。亦有数十人。洵我国佛教女众教育之先导。去岁又得方耀庭夫人为董事长。现收超筌尼杨德肇女士等主任。有学生二十余人。

二、菩提精舍。为湘尼恒宝法师等倡办。民国二十年成立。有学生二十余人。礼请太虚大师为导师。规模甚好。成绩斐然。

三、正信会女子研究部。民国二十二年成立。为汉口佛教正信会附设。有学生二三十人。近并归八敬学院。

四、八敬学院。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超筌、能空、德融尼等倡办。今秋由贺民范老居士主教。有学生二十余人。现正开学伊始。蒸蒸日上。不可限量。

以上四处。亦属于武昌佛学院之一系。

其中。菩提精舍于1931年由毕业于武昌佛学院女众院的恒宝法师等创立。面向全国招生。八敬学院由武昌佛学院女众院毕业的超筌法师等于1932年创办。正信会女子研究部由汉口正信会于1933年为失学尼众特设(亦招收部分在家女众)。这三处佛教女众教育机构。共尊太虚大师为导师。其创办人、主事者和授课教师皆是武昌佛学院、汉口正信会的导师(如法舫法师、大醒法师、德融尼师等)及武院女众院的毕业生。30年代的武汉地区。成为近代全国佛教尼众教育最为发达和最有成效的核心重镇。

1933年2月。正信会居士反映武汉三镇有许多失学比丘尼。礼请太虚大师慈悲成就。大师便指导正信会创办了女子研究部。主要接收失学尼众。日常以学习佛学基础为主以培养正信。同时安排古文、哲学与写作课程。提高文化水平。为女子研究部授课的法师都是武昌佛学院男众部培养的学生、太虚大师的弟子。如法舫法师任教务主任兼佛学教授。芝峰法师、大醒法师任佛学教授。德融尼师任训育主任兼总干事。另聘请汪奉持、刘俊三、吕久成居士担任老师。

女子研究部的学制为三年。一年两个学期。每学期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优秀学生前三名奖励以笔记本和小字笔与吕九成居士手书白摺扇。授课法师、老师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费用全部由佛教正信会承担。出家学生食宿都在正信会隔壁的栖隐寺。上课则列队前往正信会的教室。

女子研究部办学一年多。因两位授课法师离开武汉而停办。此时。杨慈厚居士发心捐献自家的私立育婴敬节堂的房舍给正信会。太虚大师指示正信会把私立育婴敬节堂转交给德融、超荃两位法师管理。作为女众修学道场。此后。八敬学院奉太虚大师之命改组。将原正信会女子研究部并入学院。改组后的八敬学院“以宣扬佛教。造就女众弘法人才为宗旨”。而成为专门培养弘法人才的女众学院。

八敬学院。意在女众学佛出家必须尊崇“八敬法”。这是佛法中戒律的根本。也是女众出家的缘起!八敬学院”规定。学生入学首先要学习“八敬法”。学习《大爱道比丘尼经》。以恭敬比丘而能正法久住。

八敬学院规定。凡“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之女众。具有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学力。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全并得到佛教信士二人之保证者得以入学”。除书籍自备外。学院不向尼众不收学、膳费用。“八敬学院”的佛学教授中。新增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的研究员茗山法师、福善法师。以经、律、论、佛教史、国文、算术、劳作等方面为主要课程。着力造就女众弘法人才。

民国时期的武汉佛教教育建制十分完整。包含在家的小学、中学教育。以及此后以僧教育为主的佛学院。尼众学院属于这一完善佛化教育系统中的特殊部分。太虚大师的弘法实践。既注重佛法深入社会大众的展开。更注重僧教育与僧伽制度如理如法的根本基础。以“八敬学院”之名即可管窥太虚大师所倡尼众教育的良苦用心。

太虚大师(资料图)

武汉地区的尼众教育走在当时全国的最前列。教制现代。格局开阔。风貌生动。但所有的教育始终以敬奉佛陀“八敬法”为基础。以佛陀戒定慧三学的教诫为根本。正显发出太虚大师立本开新的真现实精神。正如大师《新与融贯》一文所言:

“本人所谓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倾倒于西化。麻醉于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国佛教的所谓新!亦不同有些人凭个己研究的一点心得。批评中国从来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据佛法的律制以从新设立的新!……所以本人所谓的中国佛教本位的新。有两点:一、是扫去中国佛教不能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求的病态。二、是揭破离开中国佛教本位而易以异地异代的新谬见。在这两个原则之下。在中国目前及将来趋势的需求上。把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来。”

在尼众教育的问题上。太虚大师不仅仅是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对佛陀教诫所对治的关键问题深有先见之明。如后世佛教发展中尼众是否适合佛制的八敬法。尼众与比丘僧团关系的处理以及尼众在僧团中的地位问题等。都在以武昌佛学院女众部为核心展开的尼众教育实践中得以处理。在当时的尼众教育中。比丘与比丘僧团双方共同遵守佛制及其精神。呈现出尼众依止比丘僧团、比丘帮助尼众修行的最基本关系。在这种最基础的良善关系下。以太虚大师为核心的比丘大德成为尼众学院的佛学导师。谆谆教导。使许多尼众得到修学正法的宝贵机会。也为未来武昌佛许愿尼众部的复兴与坚持办学。打下了扎实的正信与醇厚的教理基础。这无不深刻印证了佛陀特别教诫的特殊价值。

太虚大师当年建构的尼众僧团的培养格局。养成今天武汉尼众僧团如律如法而又不卑不亢的风貌。直到现在。尼众界的慈学老法师已是近百高龄的大德。依然遵循佛制。见到普通沙弥或年轻比丘恭敬顶礼。而这一切丝毫不影响尼众僧团的自尊自立。从民国到现在。她们始终怀抱着佛陀重新来到人间、领导比丘僧团弘化世间的深切祈愿。因为这是佛陀住世、正法当顶的盛事。所以。即便未来遭遇战争等种种厄难。武汉尼众僧团中的佛法基础没有被毁坏。根植在大众中的根本信念正与尼众学院道风的保持甚深相关。而成为佛教正信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历史根源。

三、德香远馥、传承不息:复兴并坚持办学的武昌佛学院尼众部

1985年。在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之后。百废待兴。武昌佛学院的复兴工作全面启动。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80年代。武汉佛教的优良传统由昌明长老、道根长老、慈学长老尼等前辈大德继承。他们多是太虚大师弟子或再传弟子。跨越民国而至新中国。传承了太虚大师的佛教理想。延续了武汉佛教辉煌时期的道风素养与精神风骨。尼众培养的具体开展。由慈学法师住持莲溪寺的因缘。而从栖隐寺转至莲溪寺。武昌佛学院尼众部进入了法化重启的新阶段。

从1987年起至今。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坚持不懈地办学育僧。为当代武汉佛教作出了重大贡献。尼众部对此作出简要总结:

千年莲溪寺。历史上是比丘丛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市佛协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将莲溪寺改为比丘尼丛林。推举省、市佛协副会长慈学老法师来莲溪寺主持重建古刹。并于1992年正式升座。从此开启了莲溪寺比丘尼丛林新的一页。

慈学老法师来莲溪寺后。于1987年创办爱道培训班两期。创造条件。汇集力量。培养人才。缓解了十年文革浩劫冲击后人才缺乏的问题。

199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办函[1994]85号文批准正式恢复武昌佛学院办学。一院两部。僧众部在宝通寺。尼众部在莲溪寺。昌明会长任院长。慈老法师任副院长。莲溪寺爱道培训班改为武昌佛学院尼众班。到今已有二十三个春秋。

2000年佛学院增设了律学班。

佛学院已毕业十届(含培训班)学生。约300余人。学生们毕业后。她们能在省内外各大尼众寺院或负责管理工作。或留在佛学院弘扬佛法。为佛教正信正行发挥了引领作用。

2014年佛学院又开设了居士班。推动居士教育。倡导正信正行。

佛学院现有专职法师8人。聘请社会教师3人。全院师生同莲溪寺常住大众一样。按丛林生活要求上殿、过堂、诵戒、出坡、冬季坐禅、夏季安居。每天诵《华严经》一卷。《地藏经》一部。全院实行过午不食生活

西游记中的佛学常识

。学院给予学僧每月生活津贴80元。

学院现有学生24人。分为律学班及小众班。其中小众班学习佛教基本教理。丛林生活知识。训导佛门威仪。以增进学佛信仰为主;律学班以学习戒律为主。研究南山律宗。以培养道心。弘法利生为前提。

佛学院学制为律学班3年、小众班3年。全日制教学。每天五节课。每年两个学期。每学期二十周。

武昌佛学院尼众教育坚持“解行相应”“定慧齐资”(资料图)

◎开设课程

小众班课程有:《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古文观止》、《书法》、《丛林知识》、《沙弥尼律仪要略》、《在家备览》、《梵呗》、《劝发菩提心文》、《式叉尼戒》、《净心诫观法》、《百法明门》、《八识规矩颂》、《唯识三

佛学常识100讲

十颂》、《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比丘尼律学班课程有:

南山三大部:即《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四分律戒相表记》、《四分律藏》、《比丘尼钞》。

◎培养人才的目标

莲溪寺始终依托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兴办佛教教育事业。期许教育兴教。教育兴寺。为比丘尼的成长营造“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良好氛围;为提高自身素质和佛学素养、接受佛教丛林学修、尝试新时代现代化寺院管理的新理念。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培养人才的措

佛学常识大全100首

根据时代需要。莲溪寺与时俱进。还将常住执事、财会。佛学院等部门的专职人员送到新加坡、台湾、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省市社会主义学院、财会培训学校等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使尼众的管理水平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提升。

为了提高管理素质和教学质量。近几年来。莲溪寺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电脑、传真机、投影机、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有一台电脑上了Internet网。这样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使得寺院资料储存、信息传递与高效工作紧密配合。为莲溪寺在现代化管理和教育中上档次、出成绩提供了保障。

◎培养人才的内容独特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依托莲溪寺经过二十多年教学。探索了自己的办学家风——尼众九年义务教育。即沙弥尼一年学功课、养道心;式叉尼二年习威仪、学教理;比丘尼六年发大心、学戒律。研究律宗南山三大部。

◎培养人才的方式多样

学习的方式采取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与殿堂结合。长期与短期并举。帮助尼众规范人生中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佛学教理。有效地结合到殿堂中来。做到学以致用。学修并进。佛学院的学生们有短期的九年学习时间。莲溪寺常住的尼众们有长期的经教学习内容。在莲溪寺的每一位出家人。以学习型的人生。实践佛法。大家乐在其中。

◎培养人才保持传统

学生在佛学院期间。九年的学习与薰修。自觉地接受莲溪寺丛林生活的严格训练。持戒过午不食。随众上殿过堂。出坡劳作。结夏安居。坐香念佛。以这些方式约束学生养成僧格。融入僧团。

佛学院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现了“学与修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利用佛学院自身拥有的弘法人才优势。为广大信众树立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日益显现出莲溪寺纯正的学风。

◎培养人才关心居士

尼众部去年又增设了佛学院居士班。长期组织信众学习教理知识、开展佛法研修活动。从佛学院调派四位法师开设了星期六居士课堂。宣讲佛教与人生、佛教与家庭、居士律学知识讲座以及《吉祥经》《居士学佛行仪》等课程。

◎培养人才初见成效

感恩老一辈大德法师兴教办学。为莲溪寺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二十多年来莲溪寺坚持办佛学院。为佛教培养人才。初见成效。历届学生毕业后。或回常住寺院担任重要执事。或留佛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在校学生们除正常的学习之外。多次代表莲溪寺参加省内外各种佛教交流活动;在佛教杂志上发表文章;特别是2012、2013年两年中。代表湖北省在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中分别获得金莲花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佛教界为湖北争得了最高荣誉。

金莲花一、二等奖的惟善法师、觉道法师参加了2014、2016年全国巡回讲。得到了中佛协的好评。

武昌佛学院尼部依托于莲溪寺办学已有二十一个年头。已毕业八届学生。律学班三届。应该说人才辈出。她们当中有的已成为当代佛教界的骨干力量。

二十多年的努力。佛学院的质量和数量。虽然不乐观。比起兄弟院校差得很远。离政府的要求也差得很远。但二十多年的继承和创新中。我们坚持办学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坚持教育兴教的理念不变。守着武昌佛学院这块牌子。乐在其中!

武昌佛学院从无到有。从衰到兴。这一切都来自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于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于法门四众弟子的善心护念。我们深深的感恩!感恩一切因缘的慈悲成就!

根据慈学老法师的回忆。1982年中央下发19号文件。要求各地佛协开办宗教院校。培养爱国爱教、有相当宗教知识的佛教人才队伍。此后。1984年。归元寺方丈昌明老和尚首先办起了僧伽培训班。1987年。慈学老法师在莲溪寺办起了爱道培训班女众部。为“文革”后日益发展和壮大的僧众队伍培养紧缺僧才。当时办学资金十分匮乏。昌明和尚、道根老和尚慈悲解囊。出资助学。慈学老法师四方奔走。筹备校舍师资。选拔可造僧才。精心培养学僧。“爱道”培训班为1994年武昌佛学院的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在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慈学老法师坚持武昌佛学院的教学活动。佛学院的学生们也纷纷捐助。昌明老和尚、慈学老法师亲自给学生上课。所有的教师也全部义务上课。不拿报酬。

今日的僧伽教育。就是明日佛教的发展与希望。慈学老法师说。由于种种历史遗留原因。武昌佛学院男众部已停办。但尼众部的教学从开办到现在一届都没有漏掉过。尽管非常艰难。我们还是要咬牙坚持办下去。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是文革后全国较早兴办的一所佛教尼众学府。在慈学法师的慈悲摄受下。培养出了包括印宗法师在内的一大批道心坚固。信仰纯正。修行过硬。德行高尚的比丘尼僧。成为住持比丘尼僧团的中坚力量。

武昌佛学院尼众僧团。感佛慈悲。应缘出家;受佛教诫。而明八敬;得受大戒。具足僧仪;承恩善识。受教学院。从民国到今天。尼众部的经历就像整个汉传佛教僧团的命运一样。历经沧桑而传承不息。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与比丘僧众协同住持正法。肩担古今。化度一方。其德香远馥。道风远播。为武汉地区的信众根植佛法正信。滋养法身慧命。更将上承佛陀、下续太虚大师的对于尼众群体的殊胜观照与深远悲心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5151/

以上是关于「比丘尼」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比丘尼」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87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