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学」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2017-04-06 16:18禅境之美(资料图)
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
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特质?无论什么东西。都由许多因缘和合乃成。而所成的东西。一个有一个的特质。一类有一类的特质。因为他各有各别不同的特殊质素。现在讲到中国佛学。当然有同于一般佛法的;然所以有中国佛学可讲。即在中国佛学史上有其特殊质素。乃和合一切佛法功用、而成为有特殊面目与系统的中国佛学。其特殊质素为何?则“禅”是也。
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禅那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也当然在内;今讲之禅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禅宗之禅的意义来得宽广。禅那即静虑之意。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方为禅那之特义。故禅那亦云禅观。
现在讲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佛学二字当然包括各种佛法。而各种佛法的义类甚宽。今不过就中国佛学的特质说。故云在禅。比方南洋佛法之特质在律仪。西藏则在于密咒。而日本佛教的特点则在于闻慧及通俗应用。研究各种经论的学问大。于身心实际修证的功夫则小。不但明治维新以来如此。即元以前的真宗便为通俗应用的佛教;尤其日莲宗有所谓“立正安国论”。专以树立正教安定国家为要旨。从以上各地特质比较起来。反显出中国佛教特质在禅。
中国佛学所以重禅。当然也有其因缘。今于中国佛学的特质所以在禅的因缘。且分两条来说:
一、梵僧的化风
梵僧
(一)端肃之仪态:在当时到内地的梵僧。大概道德高深。学问渊博。他们行住坐卧四威仪。态度端严。使人肃然起敬。
(二) 渊默之风度:他们因深有修养。其幽深寂默的风度。使人见之觉得深不可测。
(三) 神
(四) 秘奥之探索:佛法初来之摩腾、竺法兰。及汉、魏、晋初之安世高、支娄迦谶、佛图澄等。所至有神德感通;这在高僧传中处处都有记载可知。不但初来之梵僧如此。即其后以译经传学著名之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等。亦仍着神咒灵感之功。如罗什临终前。口吐三番神咒以延寿命。菩提流支以神咒涌井泉等。
故这些梵僧皆能使人崇敬。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观感;使一般趋向修学的人。皆视佛法为深奥神秘。肯死心刻苦探索。当这些梵僧来华时。中国文化已经发达很高。他们从端严寂默之中显其无穷之神功妙智。使瞻仰者起一种高深莫测而极欲探索之心。
这在达摩来华后。亦即以此成为禅宗的风化。学人皆从禅中去参究。探索其秘奥。遂即成为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但是仅就这一方面。还不能成为中国佛
中国佛学在禅(资料图)
二、华士之时尚
华士即中华读书之士——士君子、士大夫。当时文化已高。一般士夫之思想。皆尚简括综合的玄理要旨。在言谈上也推尚隽朴的语句。或诗歌之类。要言不繁。能实在表示出精义。至于一般士君子品行。也唯清高静逸是崇。如竹林七贤等。皆从事于高隐静修。在资产生活上。重于自食其力之俭朴淡泊。
在当时可作士人代表的。如诸葛亮、陶渊明二人。最
所以佛法由梵僧传入。在通俗的农、工、商方面。即成为报应灵感之信仰。在士人方面。以士人思想之玄要。言语之隽朴。品行之恬逸。生活之力俭。遂行成如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等简要的佛学。适合当时文化。机教相扣。同时乐于山洞崖窟。过其简单生活、禅静修养。遇有访求参问者。为示简要而切于实际之要旨。如此适于士人习俗之风尚。遂养成中国佛学在禅之特质。
所以说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半由中国元有之士人习尚所致。因为若抽去此士夫思想关系。仅由敬崇梵僧则变成神咒感应之信仰。或成为乐着分析辩论之学术。比如西藏原没有文化。故成为神咒佛教。南洋气候生活接近印度。故易重律仪。而中国则在其玄简士习中。成为精彻之禅风。这就是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的原因。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6146/
以上是关于「佛学」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学」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