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间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辟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众生都是有我执和我所执的,寂静、无为、安乐就可对治我相执著障。寂静即法无我空,无为即无相空,安乐即无取舍的无愿空。由空无相无愿,就可以对治我相执著。当离愦闹,独处闲居,专注修习善法品,修习止观,观我、我所执相无,就能对治我及我所的相执。是故比丘当舍师徒弟子等己众和同学他众等人,到空闲处独居,思维消灭众苦的根本善法,智慧成就,彻底解脱生死,否则如大树直立,为众鸟所集,则有枯折之患。比丘为同学弟子等自众他众之所缠缚,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没于众苦而死,岂不悲哉!修习止观者应深思出离,远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去。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文明义显,不必解释了。
寂静处在佛教论典籍称为阿练若,或阿兰若,汉文译为寂静、无诤声、空
《
文义是说身心远离,当乐空闲,即显示身远离。身远离就是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聚一处,不相杂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说:“云何名为住门练若?谓住空间山林之 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云何名为常居树下?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如是名为常居树下。如何名为常居迥露。谓常期愿,住于迥露,无复障处,如是名为常居迥露。云何名为常居冢间?谓常期愿,住冢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如是名为常住冢间。”
比丘住处,除阿练若外、树下、迥露处、冢墓间等,远离喧闹,无诤吵声,都是寂静可居之处。这些地点在印度热带气候中,完全可以安住无恙。地处寒冷温热之区,则不可拘执为善。住冢墓间特有好处,常有送死人火葬、露葬等,修止观行者思之,可以引发无常、不净等相,对观行大有好处。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45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