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五戒-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或贪图口腹。或因财害命。故有人杀人。畜杀畜等。都属于瞋杀慢杀。若贪口腹而杀者。是属痴杀。然将他肉以补己身。岂君子之所忍为哉。岂知杀机若萌。仇怼自起。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相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故有劫数难逃之报。岂独杀人当偿命。杀畜亦复然。如佛世时之琉璃王诛释种。释迦佛种族当为琉璃王所诛时。释尊尚头痛难忍者。果从何因耶。以琉璃王昔为大鱼。释迦种族是食鱼肉者。释尊昔为小童。曾以棍子敲鱼头三下。今故感头痛。释种是啖鱼肉者。故为琉璃王之所诛灭。如是观之。因果相酬。可惊可怖。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又梵网经云。&ls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淫。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饮酒宜制者。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舔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虾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淫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瞋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78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五戒-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五戒-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