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如何拜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如何拜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济群法师:如何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着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不存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的时候,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净不清净、虔诚不虔诚有关系。因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佛也不是因为要你去拜他,才跑到你
佛不是有心示现,他完全是无心的。佛随着他的愿力,千处有求千处应,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不过,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清净如镜的时候,月亮才能在水中映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显现。佛、菩萨可以说成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
假如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处于一种清清净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所以,修学佛法不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离佛道就会越来越远。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以致用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我只有一个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那么,就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 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 “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接受&ldqu
我们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这个“我”就不是原来的“我”了。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头。学佛的思想境界能有这么高,这样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没有穷尽的时候。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没有疲厌的。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对象。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jiqunfashi/4597.html
以上是关于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如何拜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如何拜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