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反观自己,不向外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反观自己,不向外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反观自己,不向外求
“每当我们拜访佛寺时,总是见到许多佛像以打坐的姿势端坐着,而即使是以立姿站着,也不会像基督徒一样向天仰望,好像期待什么似的。 大凡是佛,总是反观自己,不向外求。佛徒的信心不向外觅,只向内看”。
这是日本禅学
他又说:“什么是自己呢?想在书本里或在别人的言教里数寻这个真理,犹如计数别人的钞票,不论你数多少,都是别人的,而不属于你。犹如银行家计数不在银行里面的钞票! 现在且回头来看看你自己家里吧,看你多么富足啊!你无得无失。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在你的里面,只是你通常并不知道你是多么富有而已,这个内在的自我,或者灵魂,或者心灵中,储满了你所需要的一切;没有一样东西需要向外寻求”。
所以,佛教的修行中,相信自我、肯定自我、回归自我、反省自我都是非常很需要的,我们要回到自我才可能开启大悲大智的佛性。但是,回到自我并不是否定佛菩萨的力量,我们把“自我”与“佛菩萨”做一分别,乃是站在一个相对的层次上,如果能超越了相对的层次,就没有“自力”与“他力”的分别,因为超越了相对的层次,佛菩萨与众生还有什么分别呢?佛菩萨是我们自心之流露,我们又何尝不是佛菩萨的法身呢?我们心里可以涵藏无数的佛与菩萨正如佛菩萨的心中有无量无数的众生一样呀!
从铃木大拙眼中的佛相,我们看看寺院里的佛相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我们看到每一个国家的佛像都不同,印度佛像是印度人的样子,日本佛像是日本人的样子,中国佛像是中国人的样子,这是因人种不同,人心里的佛也不一样。
在时代的流变中,我们看到唐朝的佛像多胖大稳重,宋朝的佛像则纤细温柔,每一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家里供奉了两尊观音菩萨,一尊是仿宋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尊是藏人铜铸的“十八臂准提佛母”,他们的长相就很不同了。这使我们理解到,所有佛菩萨相貌的呈现都是以自己为本位,并相信自己本来与佛
我想
当我们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几个字,想起本师释加牟尼佛的慈悲与智慧,自然而然就生起自信的庄严与雄大的气概了。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547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反观自己,不向外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反观自己,不向外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