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与环境保护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与环境保护
古人说:“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土佛教一直以来,就与名山胜景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把绿荫环绕、清净庄严的寺院当作人间一方净土。佛教自古以来就有亲近自然、注重生态的优良传统,如戒杀护生、不损草木、雨季安居、依山林住等,这正是佛教本有的生态环保思想。
但是,人类由于愚痴和贪欲,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随意盲目地过度开发。如今,我们的家园已经是满目疮痍、不堪负荷了。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森林植被日益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水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现在,该是我们深刻反省的时候了,该是我们痛改前非的时候了,该是我们亡羊补牢的时候了。为了我们的健康幸福,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深信缘起因果,净化心灵,戒杀护生,少欲知足,勤俭节约,拯救生态,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尽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首先深明缘起。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万物决不是自存独立的。人与动植物,社会与自然,有情与无情,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没有清净的水源,我们会干渴而死;没有释放氧气的绿色植物,我们会窒息而死;没有稳定平衡的食物链,我们会饥饿而死。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依正不二”。
其次净化心灵。《杂阿含经》中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人的欲望多,造业就多,所受的苦报就多。因为贪欲,人与人争,不惜违
第三,戒杀护生,提倡素食。许多为贪欲所蒙蔽的人,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和口腹之欲,对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大富翁把玩一件象牙雕像时,就有一头大象葬身野外;贵妇人穿上一件裘皮大衣时,就有20多只狐狸被人生刮活剥;服务员端上一碗鱼翅时,就有一条鲨鱼遭人屠杀;送货员搬上一
第四,保护草木,植树造林。佛陀在经典中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如《毗尼母经》中佛陀说:“有五种树不得斫:一菩提树,二神树,三路中大树,四尸陀林中树,五尼拘陀树。”又在同一经中,佛陀提倡植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植花果树木,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给人清凉,供人花果,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第五,提倡信徒文明进香。礼佛烧香,不在多少,贵在虔诚恭敬,心到佛菩萨自然就知道。然而许多信众不知道这个理,以为烧香越多越好,生怕佛菩萨不知道,整把整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容易造成火灾。因此各寺院应大力提倡文明进香,劝导信众每次烧一支或三支香即可。同时也可提倡向佛菩萨献花供果,换一种清洁、卫生、美观、实用的礼佛供佛方式。
第六,勤俭节约,减少生活污染。因为科技进步,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一次性生活用品,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便利,但又使我们自己陷入白色垃圾的包围之中。而且一次性用品并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卫生健康,许多产品卫生指标达不到,质量又差,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为了减少生活污染,我们要勤俭理财,不互相攀比,不挥霍浪费,不求大求全,应当节省,充分利用有限的生活资源。
诸佛菩萨和先贤大德在人居环境保护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佛陀在过去世中为鹿王时,为一母鹿舍身就义,国王因此感动,专门划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经中有睒子菩萨,他不乱扔废物,怕污染了大地;他每讲一句话,怕惊醒了大地;他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他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环境。又如唐代泗州开元寺的明远法师,为防治淮水与泗水的泛滥,种植树木好几万株,使泗州一带免除水患。东都洛阳道遇法师,眼见黄河龙门天险常有水患,于是劝导两岸民众出钱出力,兴建水利工程,将这自古以来的水患彻底消除。在当今,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积极发动心灵、礼仪、生活、自然等“四环运动”,而被人们美誉为“环保和尚”。又如证严上人的“预约人间净土”和昭慧法师的“生命关怀协会”,为人间佛教的环保运动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
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们为了弘扬圣教、住持正法、庄严国土,就应当走出寺门,以无我和慈悲的菩萨精神,积极加入到人居环保的活动当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人间净土前赴后继。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823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与环境保护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与环境保护;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