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9-03 01: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

2020-05-29 15:16

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


佛教 佛学 佛法

文:白云老禅师

通常学佛的人。最不容易搞清楚的就是“佛教、佛学、佛法”。几乎把这三者混为一谈。佛教。好像每一个人都懂。事实上佛教包含有佛学、佛法。如果谈佛教。只谈这些仪式、仪轨。谈一些型态上的问题。那只是宗教。但是我们要了解。世界上的宗教。至少在联合国承认的五大宗教。都强调必须要有教义、教堂、教士还要有信徒....这些是宗教的型态。所以五大宗教几乎都具备了这些。可是以五大宗教的佛教来说。我们必须要把握与其它四大宗教最大的不同点在那里?

也有人说:“信教都一样。为什么一定要信佛教?信佛教好象是一种迷信....”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在于宣扬佛法的教义。这些传道者本身具备的条件不够!以目前能看得出来的。譬如流浪在印度的达赖喇嘛。以前不说他们是佛教。反而称他们为喇嘛教。实际上是没有喇嘛教的。这只是佛教当初分布、流传的方向、地点的不同而已。西藏信的同样是佛教。只是依于他们当地的语言。称呼出家人叫做喇嘛。就好像在华北、华中、华南。称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事实上以佛教的本身来讲。这些称呼都是偏于地方上的语言而形成的。譬如说和尚这名词。是新疆地区的语言。因为鸠摩罗什是新疆人。他来到华夏地区以后。无形中好像中国的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其实和尚这个名词。不是汉语所形成的。新疆的土话叫做和尚(ㄏㄡㄒㄧㄤˇ)。那是什么意思呢?翻成汉文叫做亲教师。就是可亲近的老师。

根据佛教经典上所说的。出家的统统称之为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弥、沙弥尼。在家的就是优婆塞、优婆夷。另外还有一种身份叫做式叉摩那。这个名称很少有人去使用它。过去在大陆。五大律宗道场都很少去解释“式叉摩那”是什么?结果就变成一个笼统的名称。好像“式叉摩那”也是学佛女?优婆夷也是学佛女?那就变成好像都是在家的。其实在家优婆夷就是学佛女。这是由于对佛教的经典。尤其在律部所提出的一些名称没有深入认识。以喇嘛来讲。应该也都是比丘、比丘尼。其实称呼什么喇嘛、和尚、甚至尼姑的...这都是一些不正确的名称!尤其尼姑两个字。是梵文跟汉文合并一起的一个名称。尼是女性、姑不也是女性吗?那尼姑不就变成“女女”了?其实经典上关于佛教人员的结构、定位与形成都有明白的记载。

我也顺便告诉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至沙弥尼、沙弥都很容易了解。但“式叉摩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式叉摩那”是在两种情况之下而称呼的。她本身显现的是一个出家女性的相。但在未出家之前她已怀孕了。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而出家。根据戒律。这时她必须回到俗家把孩子生下来。她这个时候的身份就不能叫沙弥尼或者比丘尼。而是叫做式叉摩那。如果她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再回到僧团。她又恢复原来的面貌。是沙弥尼或者是比丘尼。这是第一种式叉摩那。

第二种式叉摩那呢?律部与经里面也有说明这事。当一个出家的女性。出家之前父亲与母亲健在。可是在父母不需要她照顾的时刻。她可以出家。因为她有兄弟姊妹可以照顾双亲。但是如果出家以后。双亲失去了可以照顾他们的人。这时不管你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尼。必须要回去照顾父亲母亲。这不是还俗。只是现式叉摩那相。身份还是出家。一直到双亲有人照顾了。不需要她了。她再回到僧团。恢复原来的面目。这也叫式叉摩那。

为什么也有叫做学佛女的呢?因为她返还俗家以后。还是显出家相。但是她又不是出家人。为什么?因为她没有具备沙弥尼跟比丘尼的身份。可是她的表相是出家身份。所以这时候回到世俗。去照顾父母或处理事情。她还是维护她的出家身份。但要受持叫式叉摩那法的戒律。所以通常讲式叉摩那是专门指女性来说的。就是我刚刚讲的两个大前提之下的问题。在台湾也有所谓的律师在戒坛或者他平常的表现。把式叉摩那当成比沙弥尼还高。这是很大的错误!这个没有高低。因为如果她原来是比丘尼。回去处理事情。但是这时候她比丘尼的身份不存在了。就不能说她比沙弥尼大。比比丘尼小。不是这样分别的。

所以关系到佛教中的经、律、论或有关宗教的一些组织、架构。我们常常都会搞错。譬如以寺院来说。如果以原始的佛教。也就是佛陀时代的佛教来说。没有寺院这个名称。通常都是讲“兰若练处”。或者是说“兰若”。也就是现在一般人说的“精舍”。其实中文的意思是“清净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住的地方都称之为清净的地方。什么“寺、院、庵、堂”都是中国人建立起来的!在“寺院”里能发现比较合乎原始佛教的说法。佛入灭了以后才有的“殿”或者“塔”的。这些在经典上的名称。如果谈到佛教。以宗教的大前提来看。当初在印度有十二大学派。佛教事实上是第

100个佛学常识大全

十二个学派。末期的一个学派。也就是佛陀学派。在佛陀学派之前早就有十一大学派了。所以这第十二大佛教学派。在当时的印度。如果以正面的来说。它是一个改革性的学派。若以负面的来看呢。其它十一大学派都认为佛陀学派是一个叛逆的学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知道佛教正式形成是在印度。是在释迦牟尼佛时期。释迦牟尼佛是在什么前提之下成立这个学派呢?因为其它的学派总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也就是有缺失。释迦牟尼佛他的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解脱自在。其它十一大学派都没有办法达到这种目的。譬如婆罗门讲究一个身份、地位...其它的学派。几乎都离不开身份、地位。所谓贵跟贱的差别。释迦牟尼佛为了改革这个观念。所以他强调众生是平等的。没有贵贱。没有阶级。譬如佛教僧团的组织。于中国而言。有师父、有徒弟。其实在原始佛教里面。并不称为师父、徒弟。只是一个法的传人而已。因为有师父、徒弟就已经不平等了!因此在原始佛教中。我们看僧团里面。只有所谓的“上座”、“上首”。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头。这只是在职务上面的差别。实际上在身份上是相同的。而中国建立僧团。跟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族性有关系。所以无形中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譬如问人家“你是临济宗的第几世?”或“曹洞宗第几世?”这都是中国的特色。在原始佛教里面其实没有这些的。

以前我常说一句话。以我来说。即使是住持或者所谓的方丈。还是比丘!同样只是一个受供养的人。所以在我们中国。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比丘、比丘尼好像依附在自己的门下。有师父、住持或方丈。反而否定了那层受供养的比丘、比丘尼的身份。其实僧团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什么师父、徒弟、徒孙。那是中国的风格!所以谈宗教首先要知道它的组织架构以及它的成员。那么是什么时候形成中国的特色呢?就是从百丈怀海禅师建立起“丛林制度”。所谓“十方丛林”的时候开始。

其次再看僧团。刚刚提过原始佛教并没有寺院庵堂这种名称。都是讲“寂静处”。是出家人三个或者四个人聚在一起。在那里修行办道的地方。就是你的寂静处。所以佛陀时代。我们常看佛陀在某一个地方讲经说法。通常在经典中可以看到。譬如讲“灵鹫山”。它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我们说“竹林精舍”。其实“精舍”就是根据“寂静处”来的。所以释迦牟尼佛随便找一个树林子。那就是一个说法或举行法会的地方。没有什么寺庙庵堂。如果你们去过印度。去看八大圣地。尤其是度五比丘的地方。很多人以地上还有砖的痕迹及地理基础等。其实并不是如此。它本来就划了一个界线。很庄严的在那里或修行、或说法的一个地方。所以过去大部分称作“坛”。或有些则是休息的地方。你们可以到菩提伽耶去看。那里本来就没有房子。它是用砖做一个界线。表示这个区域是干什么?那个区域是让什么人住的。还有佛陀住什么地方....等等。其实睁开眼睛一看。不过就是一块平地。如果是树林子的话呢?为什么说“头陀行”。要说“树下一宿”。或在坟墓边过日子?如果随便找一片坟墓。那地方也可以称做“精舍”或“法坛”。用来作修行的道场。种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经济的环境关系。

到了后期。尤其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你们看看佛教的寺院都是富丽堂皇。大家就会想这些宫殿怎么形成的?如果大家看过华严经。就知道华严经里面说到不同的世界。譬如讲到国土就有国王。或讲刹土就有佛愿的世界....这些情况是说什么呢?都是比照天道的宫殿而来的!所以我们说帝释天、三十三天或说忉利天。它有宫殿而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宫殿。我们出家众也没有宫殿。是依据出家了。成为人天师范。怎么还那么贫穷的样子呢?”所以才以天道的宫殿来作为我们僧团的一个环境。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不只台湾、大陆。可以说从唐朝以后慢慢形成了中国寺院的特色。有殿堂、有寮房...譬如说一个大丛林。有九殿四十八堂。这都是从百丈怀海禅师建立起丛林制度。才有这一些!以上是说宗教的型态。(未完待续)

那宗教的内涵呢?就是指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我们谈的经、律、论三藏。所以说宗教有它的组织架构、成员及它的经典。所谓的经典一般说是“大藏经”。其实现在的大藏经已经不同于以前了。为什么?现在的大藏经里除了原来的。还有很多“续藏”。那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后期所谓的高僧、大德写的心得。也同样放到藏经里。实际说来。原来只有佛陀所说的经、律才是。至于论呢?都是修养到达了菩萨的境界所表现的心得。这些都称之为“论”。所以“论”不是佛说的。是菩萨们说的。只有“经”跟“律”才是佛说的。

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看到。在中国的佛教。至少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都存在这种现象。好像只有一些人专门去修学经、律。普遍性的都还是依据论来修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因为佛陀说的经含义太深、太广。常说法义甚深微妙。不容易理解。那怎么办呢?就根据这些菩萨们的心得来学习佛法。一直到目前为止。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不管是弘法电视也好、佛教的杂志也好。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什么论师说、菩萨说、祖师说。真正佛说的少之又少!为什么?好像从事经典与律部研究的也愈来愈少。反而在论部下功夫的愈多!那就是我刚说的。因为论是菩萨们的心得。心得的表现比较容易抓住。而的确有很多原典。涉及到文字的名相问题。有巴利文、梵文。还有的巴利文、梵文或者中文混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名相。常常令人分不清楚。从佛学辞典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名相如果弄不清楚就很容易错解。有的是梵文跟中文混合。有的是梵文跟巴利文.....那是关系到“经”的问题。“论”就比较容易了解。所以才会说大乘好像强调菩萨法。其实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看经律论。并不能单以“论部”来做为修习的依据或依归。毕竟我们是学佛。所以“论”只能拿来参考。好像读书、写心得报告;为什么在台湾有这种现象。几乎

佛学基本礼仪常识

一个问题提出来。去问不同的法师。告诉你的答案都不相同。那是因为他学的是某一些菩萨的论。讲的就是那一些。如果是依据佛陀说的经典。肯定都是一样的!

譬如“布施”与“供养”这个名词。很多人好像理解。布施就是普遍对一般人;供养是对上的。那就会有问题产生。刚刚说过“众生平等”。在家的对出家的所谓“四事供养”。就是讲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医药等的供养。也可以说是一种布施。如果硬要说对出家人是供养的话。那就变成好像出家人比在家人高一等了。就不能够说是众生平等。又很多人把它当成是“布施波罗蜜”。其实不是。施就是付出。要注意“施”不是给予。是付出。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因为梵文的意思有这差别。“付出”通常是我自己拥有的。愿意给予更多的人得到同样的利益。但是这种付出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在内。那“给予”呢?就变成我们一般讲的施舍了。好像把别人看得很可怜 〝啊!某某!我有钱。我给你一点〞。这就不合乎佛法的平等之道。

通常讲佛、法、僧的内涵。除了有佛教的、佛学的以外。还有佛法的。我们怎么去认识与分别?其实“佛教、佛学、佛法”离不开佛、法、僧。而“佛、法、僧”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前面所谈的佛教。就是谈它的架构、人员的组织、以及它的生活方式。我们看。打开一部经典。一开始都是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参与什么。都是跟一些什么人、什么对象。然后呢?大家出去托钵与化缘。回来后吃完饭。就坐下来....这些谈的都是佛教僧团的型态。经典后面才开始有佛说法。所以把经典前面跟后面说法的内容组合起来。就有佛学。此中可以发现一个最大的差别:佛教是一种信仰。你不一定具有这种知识。当然更没有这种修养。那佛学呢?有宗教的样子。可是它讲究知识经验或者道理方法。它只是一些学理、理论。一般人不一定做得到。也不一定去实行。而佛法却包含了佛教与佛学!所以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独立。但也可以知道。佛教跟佛学可以成为一体。佛法就包含了佛教与佛学。如果一定要很明显的界说。那么有道理、有方法。是一种知见。在概念上我们叫佛教。在学理上我们叫做佛学。佛法则关系到生死。把佛教与佛学这些内容适时成为可以让人得到解脱、完成涅槃的结果。达到这种境界的才叫做佛法!更简单的说法:能够解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才是佛法。我们常常说“纸上谈兵”。那就是指佛学。而佛教是一些组织型态、仪轨这些东西。

可以说得更简单一点。只要你皈依三宝。不管是现在家、出家相都是佛教徒。那成为佛教徒以后。去学习有关的知识经验。就是佛学。知道这些知识经验。然后把它化为修养。显现它的饶益性。那就是佛法!这样能不能理解?因为这三个东西。尤其是佛学、佛法。如果再加上佛教。就会很乱!乱的原因就是没有办法去分辨三者的内涵。禅宗有一句话。说一个人能说善道。叫“知解之徒”。佛学就是知道这些经典文字。也能解释。但能不能去实践?那就关系到佛法了!

我们从经典中可以很容易去把握。所谓“佛教”就是佛法僧的型态组织;“佛学”以经典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提出来一些名词、文句、法相。了解它的意思。好比说“烦恼即菩提”。烦恼是一门学问。菩提也是。可以说出为什么烦恼即菩提的道理来。这很明显就是佛学;如何完成佛法呢?比如“烦恼即菩提”。你能不能够化解烦恼显现菩提?能够化解你的烦恼。显现出菩提来。这才是所谓的佛法!所以我们常看。有所谓的佛学专家。其实“专家”两个字很难说。也许他是个学佛的。在佛学的范畴之内他知道的很多。但能不能把佛学化成为力量?就以“普度众生”来说。要具备什么?“慈悲喜舍、四弘誓愿、六波罗蜜法”....等。把这些条件、知识。统统搬出来。这就是佛学。但能不能够实践?能不能够使它发挥成为力量?所以必须要完成修养才能称之为佛法!可以这么说。从所谓的“一切智”、“道种智”跟“一切种智”来分。“佛学”就是一切智。包含世间的、出世间的学问。也就是世间的道理方法与佛教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这称之为“一切智”。什么是“道种智”呢?那是专业性的。譬如佛学里面有十大学派。是属于道种智。看看十大学派中你偏于哪一个学派?那佛法呢?就包含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就是说佛学。“道种智”。是佛学里面的专门性的道理方法。那佛法就包含了“一切智”、“道种智”所完成的“一切种智”!

所以学佛。要能分辨什么是佛教、佛学与佛法。有很多人自认为:我也看经典、也会打坐。甚至还能入定....如果是邪魔外道呢?可能还会说:“喔!我打坐还可以灵光出窍。还可以发光喔!”如果是这么说的话。那连佛学都不是!如果自认为是佛教的话。那也是附佛外道。就是附和在佛教这个宗教的前提之下所行的外道。这许多 “不如法的”。可以说就是佛教里的外道。真正佛教的本身是正信的。强调须“依教如法”。就是要依于佛陀所教的道理以及方法。

很多学佛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学了一辈子的佛。最后根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看在台湾最近这些年来佛教的现象。好像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人家说这个好。一窝蜂就去学这个。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人家说那个好。又一窝蜂的去。好像海浪一样的飘过来、飘过去。最后学了一辈子:嗯!我也念佛了、也打坐了。好像也知道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但最后能不能去?不要说信心。根本是迷惑!如果能把“佛教、佛学、佛法”这三个搞清楚。一旦遇着经典上面。譬如谈到佛教的一些型态、架构。有一句话说“处处都是法、处处都是道”。你就必须知道。除了道理方法、还要能去实践!所以我提出两句话:“你所有的起心动念。都要与生死有关、要与道相应”。那才是在修习佛法!否则说的好听一点。你是在佛学上下功夫。说的不好听只是在装模作样。因为得不到它的利益!可见“佛教、佛学、佛法”。真正讲起来。佛陀的思想理念。最后的目标是进入涅槃境界。如果不能入达涅槃世界。可以说学佛是没有用的!

所以不了解“涅槃”的法义的话。会很容易造成误会。以为学佛是要死了才能有个确定?不能这么去看!必须知道“涅槃”本身的含义太多了。譬如说“不生不灭、寂静、解脱”.....这些几乎都叫做涅槃。所以涅槃不是死。解脱也不是死。而是任何一个问题。把它化解了就叫解脱。“涅槃”是把原来的一个事情化解了。而不会再发生了;那“解脱”呢?虽然问题化解了。但是还会再发生。所以我们常常谈解脱。有“究竟解脱”。什么是“究竟解脱”呢?要究竟解脱才能够入涅槃世界。也就是依于你的烦恼或业也好。业清净了、烦恼不会再生起了。那才叫究竟解脱!因为化烦恼、显菩提。那只是一个单一的解脱而已。必须要连烦恼都不生起了。菩提也不需要了。那才是究竟解脱。也就是涅槃境界!

所以我们常常把解脱当成死。把涅槃当成死。那是错误的!尤其。不管是在家、出家的。很多人谈往生。“往生”究竟是什么?念佛可以往生。那不念佛能不能往生?学佛可以往生。不学佛不能往生?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这都是不了解“往生”的意思。其实死了要往生到什

佛学常识分享

么地方去?就是“往什么生处”的意思。譬如说还在六道之内的话。会认为“我现在是人道。我业太重。可能往生到畜生道或地狱道....假使你的福德因缘很好。就往生到天道。但是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所以往生。并不是一定去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那就要看你的道的修养。好比如果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备“信、愿、行”三大资粮。如果造业太多。以欠债来讲。根本不知道该还给谁好。那一定是往生到畜生界;如果所做的是十恶不赦的业。如犯五逆罪之类的。一定是往生地狱道!所以不要把“往生”两个字认为都是去西方极乐世界。(未完待续)

所以谈佛教并不是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什么拿三根香拜一拜。好像就是一个佛教徒。或者皈依三宝就是佛教徒。其中有一个问题:你拿三根香拜。究竟是在拜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干什么?因为你皈依三宝。总是有所求。如果不考虑种种问题。那连佛教徒都不是!我们看。常常有一些人说:“我皈依三宝了。我有皈依证。”或者说:“我受过菩萨戒。有菩萨戒的证书。”那请问念佛、修西方弥陀净土的。是不是就发给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证书呢?那叫做世间法。佛法可不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是人。所以也不要舍弃这些。因为世间法。人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此!不可以去否定它!但是也不能去执着它!此中就涉及到佛学、佛法了。

尤其初学佛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睁开眼睛看到的。竖起耳朵听到的。几乎都是别人的缺点。这些人几乎是标准的佛教徒。他能够看到、听到别人的缺失与错误。可说他连佛学也不懂。因为佛学还要告诉你。看到别人的缺失。须返照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缺失?如果看到别人的缺失。发现自己也有这种缺失。就要想办法去调伏、去修行。以化解这些缺失。那就涉及到佛法了!所以“佛教、佛学与佛法”这三个名词必须真正的搞清楚。只要随便提出经典里面的名词。或是法相的认识、或遇着一个什么问题。都可以从中发现“佛教的、佛学的、佛法的”存在了。

以前我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口渴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喝水。这谁都知道!我也说过:“凡是能止渴的都是对的!”但是这没有涉及到佛法。最多只是佛学的理论而已!如果涉及到佛法的话呢。口渴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去化解你的渴”。我们知道口渴会不自在、会烦恼。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化解烦恼。不但不烦恼。还能止渴?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泡一杯热茶给他喝。这里面就有佛学、也有佛法。你们把这个问题思考一下!想想。这个人正在那里渴得不得了。因而起烦恼。在电视剧中也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人在外面忙得不得了。回到家里。一打开热水瓶里面没有水。打开冰箱也没有饮料。就会气得摔东西。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泡一杯热茶给他喝。就可以发现有没有修养?为什么?如果那个人怪说:“我口渴的不得了。你还给我热茶喝?”那根本烦恼就不能化解。等于烦恼加烦恼。如果他真正懂得佛学。也懂得佛法的话。拿了这杯热茶。真的能止渴。为什么?因为要是一杯温的或者冰的水。就咕噜咕噜。一口喝下去。可能愈喝愈渴。原先的那个渴的烦恼。还是没有办法消失!因为口渴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缘境。已形成了烦恼。须先使烦恼能够平静下来。才不会口渴得那么厉害。你们去思考一下。如果拿了这杯很烫的热茶。会不会一口就喝下去?不会的!一定是一边吹。慢慢的一点点的喝。边吹边喝....是不是那个烦恼的心念就会不存在了?缘于完全把心念放在想把这杯热茶吹冷。便会心平气和。慢慢的来。那才真正能止渴!能做到这样。才可以谈得上是懂得佛法。不像一般人、渴的不得了。拿杯热茶给他。可能气得连杯子都会摔掉!

所以。什么叫做修养?修养是要有行为。去慢慢完成的哩!是要经过修行。完成某一种知识经验。才叫做修养。可是我们平常总是不知不觉。口渴了、很方便嘛!有矿泉水....甚至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打开水龙头喝自来水。但是很少去做佛法所谓“内观”的修养、表现!我前面不是提过吗?“处处都是道。处处都是法”。禅宗说“抓住了是你的!抓不住就当面错过!”这些话你们都很熟。可是能不能用得上?所以我另外有两句话:“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思想、发挥智能”!为什么要讲这一些?人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慢慢去累积。如果平常完

佛学基础佛教常识赵朴初

全不去修行。就不可能有什么潜力。潜力是平常慢慢培养出来的。一旦拥有了。自然就会表现出来。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就是看他平常有没有修正身口意的缺失。有没有去调整自我。改变不好的。使好的更好。那才叫做修行!也就是须完成某一种功德才叫做修养!什么是功德?就是具备了条件。而且可以表现出来!我们常常讲的“德养”。就是功德完成的。这种功德是慢慢从修行中而来!

最后再看看“佛教、佛学、佛法”:佛教包含了佛、法、僧。这一个整体。都叫佛教!佛学呢?是对“佛法、僧”的一些道理方法的认识。这种种的知见与了解都叫做佛学;而后把这一些道理方法表现出来。发挥成为有饶益性的力量。那就是佛法!这样大家能不能够辨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中药”是中国的药材、药理。有各式各样的药材都叫中药。假设“中药”是佛教。中药里头各式各样的药材。都有它的效用。能治什么病的这些道理方法。就等于佛学;进而你针对病症。拿这些中药的药材。治好别人的的病。就是把他的病化解掉。能完成这种结果。林林总总整个加起来就是佛法!这样容易了解吧!如果以个人来讲呢。你这个人由“地水火风”组织成你的色身。再加上六根、八识、五蕴。最后完成你的心识。或者我们叫做精神的内涵。这都叫佛学;那以一个人来讲。是一个概念就是个宗教;佛法呢?就是发挥你的生命力。能够完成这种饶益性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你们坐的这种椅子。整个椅子就象是一个宗教的型态;它的理论是不管你拿的是木头的、金属的或者是石头的。把它怎么组合起来。以至完成这把椅子。这就是佛学;最后这把椅子真正能够用得上。这里面又关系到椅子的学理跟实用性。为什么?因为有的材料很容易坏。有的金属很容易生锈。还有因为环境的不同。它会成为坏相....其中又涉及到许多精神的、物质的现象。像物质的有“成住坏空”;精神的有“生住异灭”。其中就有“教、学、法”。所以。几乎眼目之所及。都可以发现这三者!当然这要具备一些基础。究竟你对佛、法、僧了解多少?以戒定慧来讲。你在修行、用功上。完成的修养有多少?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法是要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去化解那些缺失。圆满那些问题。绝不是告诉你怎么做。好像烦恼来了。我给你一个菩提。你就可以把那个烦恼打掉?绝对没有这回事!烦恼也是你自己烦恼。如果想显现菩提。就必须去认识、去了解烦恼。而后怎么样去突破它、化解它。这中间必须要能觉悟到什么。最起码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烦恼?可不可以不烦恼?这都有道理、有方法。但是要你自己实际去修行。慢慢去体验与发现。才能够完成修养。

以上谈的是“佛教、佛学、佛法”的一些概念。不管你是学佛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五十年。总是离不开这些东西。问题是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粗、细、微妙的不同?粗相的很容易把握。进入到细的就很难了。若要达到微妙的境界那就更难了!可是难归难。没有做不到的!只要自己肯修。这个“肯”。头一个就要能“舍我”。千万不要动不动把一个“我”摆在前面。等于“自己出不去、人家也进不来”。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有我”。所以对于自己的“我”。要能够去调伏它、改正它。从有我到无我。这不是念一念:“唉!不要执着计较起分别嘛!”这并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有时候自己不想要。可是

佛学的基本常识与仪轨

还是会要。为什么?怕自己受到伤害。就会找理由、找方法来保护自己。一切都为了保护那个我。所以为什么要去苦行?为什么要修波罗蜜法?都是为了调理那个“我”。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可是你绝不可以。把别人的我当成自己的我。或者把自己的我去代替别人的我。世俗不是有这种话吗?“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同样的“也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快乐上”。那你才有调理自我的机会。这就要建立一个空间。要学习“止观”与五蕴调理的道理方法。(全文完)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2033/

以上是关于「佛教」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白云禅师:佛教 佛学 佛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4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