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要勇于对治自己的习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修行要勇于对治自己的习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修行要勇于对治自己的习气
佛说法的范畴是四悉檀,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悉”的意义是“遍”,檀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四悉檀义出于龙树《大智度论》卷一,其中“对治悉檀”是这样说的:“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如重、热、腻、酢、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意思是说,对于我们的烦恼有针对性的对治作用,这个法对于个人来说才有资格称为法,也就是说“法”之所以称为法,是它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实现的。比如治疗感冒的药,在你感冒的时候对你来说它才是药,在你腰疼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不是药。
《大智度论》继续说:“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
在实际学修当中,用不对机、不对症的法来修行的人是很多的。因为对治是要付出代价的,刀锋指向的是自己。当每个人都不想把刀锋指向自己的时候,遇到让自己真正有用而又很痛苦的法就绕开了,以为只要在佛教中做点什么都是在修,都会有功德。当贪心重的时候,不去用布施对治贪心,而是去修忍辱,感觉忍辱容易做到,只要能贪到,怎样受委屈都不在乎;当散乱心重的时候,不以禅定去对治散乱,而是修广学多闻,感觉多看书可以增加知识,有了知识到处卖弄就更加散乱;当懈怠心重的时候,不是以精进来对治懈怠,而是修布施,感觉花点钱没有什么,反正也不多,还可以修福,有了福报可以让自己更懈怠放逸。
诸如此类的人很多很多,这些人在佛教里面,看似有信仰很虔诚,其实他是被自己欺骗了,他在随顺自己的习气。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句古话,恨病才吃苦药,恨烦恼习气才修佛法。一个法如果在自己身上真正有受用,必定要刺向自己的病根,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终会把解脱之事断送在自己的懦弱。所以修行之事是大丈夫所为,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菩萨修六度才可以成佛,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除非你不想修行,如果你想了脱生死,出离苦海,必将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道路是不是正确,首先要诊断明确,然后对症下药。三界内凡夫的烦恼总结来说:贪、嗔、痴、慢、疑、身、边、邪、见、戒。这十使烦恼有其一都要对治的,不可以绕开。就好比一个身体不舒服的人,不敢到医院检查一样,他怕查出病来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894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修行要勇于对治自己的习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修行要勇于对治自己的习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