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30 13:1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以身作则,反求诸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人活在充满罪恶的世间,自身又有私欲偏情、妒忌占有等,所以私心越来越大,对于他人,视如无物,个人的感觉和利益渐渐大于一切,把做人的基本原则,消失于无形。人的私心太重,首先会影响的就是人际关系,再者是社会关系,因为太自私,便不肯考虑他人,只会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没有想到这些行为,会令他人不安和痛苦,所以说虽然是一个人的问题,结果也会变成社会问题,最后,任何一种风气、

佛教修心知识大全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会慢慢改变着社会面。

人们对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些事,好像是很遥远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原来天下太平,竟然是要从个人开始做起!如果没有优秀的个人,总不能有个良好的团体,但个人的好坏,关键又在那里呢?答案竟然是在一个人的心,没有一个好的心,出不了一个好的人,人人不存好心,怎能有一个好的社会,让我们好好地生活下去,所以我们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不必埋怨他人不好,社会不好,世界不好,环境不好,若然不好,就由自己开始改变吧!别人虽不友善,但你的心存友善,别人不慈悲,但你有悲心,终有一天你会把身边的人感化过来。《论语。卫灵公》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又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在此举一则典故,可与大家共勉:相传在夏朝,大水经常淹没人们所住的茅篷,大家都找不到解决之办法。当时有一人名叫大禹,他运用“疏通河流”此方法,用了十三年长的时间,逐步把这个大水化为小河流。终于大禹治水成功了,老百姓们都高兴万分,不用再被水灾所逼迫;很多诸侯都认为他是一位好的领导者,愿意前去归顺,顺理成章,国家亦富强起来。事隔多年,诸侯中的有扈氏要起兵叛变,大禹派了他的儿子伯启前去制服他。两方大军在“甘”这个地方打起仗来,伯启的部队大败而逃。跟在伯启身边的将领们要求伯启略事整顿后,再行出兵还击。伯启说:“不用再战了!大家不妨想一想,我们的国土比他大,率领大军的将领,也是我国之精英,

佛教知识文案馆

结果我们却不能完成任务,战胜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没有以身作则去带领属下,管教下属的方法也不及他,所以,若要让老百姓恢复安居乐业,首先,我必须自我检讨,并纠正自己所犯

佛教知识学会放生

的错误。&rd

佛教人物知识

quo;

自此以后,伯启认真要求自己,与所有士兵一同作息,天还未亮,便起来操练,生活变得朴实,又选用品德好、有才能的人来作参谋。有扈氏从其他诸侯那里得知伯启的改变,不但不敢举兵来侵略,反而带兵前来归顺伯启。

这个典故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己本身的缺点,并努力改正,只有保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样做的人,就是‘反求诸己’。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却可以作为我们修养上的金科玉律,它不但提醒我们时时要反省自己,也可以用来勉别人,在做人处事方面,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9133.html

以上是关于以身作则,反求诸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以身作则,反求诸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428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