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不悭财物长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28 20:2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不悭财物长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不悭财物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悭财物长

恒思得慧根,恭敬得义理,无贪作事成,不悭财物长。(宝行王正论)

一、恒思得慧根

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云:「如来则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怎么样才能有智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因此,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里,多思惟,多考虑。以恒心愿力,锲而不舍地从听闻、思考、修证中求智慧,如经云:「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二、恭敬得义理

恭敬,是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的意思。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毘婆沙论》说:「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业而言;「恭敬,名尊重礼拜,迎来送去,合掌亲侍。」乃指身业而言;「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名为恭敬。」此以口业之说法教化而名恭敬。

《西方要决》主张净土之行人须修五种恭敬:1、恭敬有缘之圣人;2、恭敬有缘之像教;3、恭敬有缘之善知识;4、恭敬同缘之伴;5、恭敬三宝。《优婆塞戒经》载,听法之人须具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听」。又修行佛道有四种方法,即恭敬修、无馀修、无间修、是时

佛学常识113

修。此中恭敬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亦不憍慢。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能以虔诚恭敬的心修行,自然能与佛法相应,故云「恭敬得义理」。

三、无贪作事成

无贪,又名不贪、不贪欲。为心所之名。谓于诸境界无爱染,能对治贪烦恼的精神作用。此心所恒与一切善心相应,为十善地法之一。又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与无瞋、无痴共称为三善根。

贪,往往使人味于事理,感情用事,甚至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伤害别人,牺牲大众的利益,使善事不能成就。《萨遮尼揵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无贪

尼泊尔佛教基础知识视频

,欢欢喜喜

佛教若干的基础知识

帮助他人,没有目的,没有企图,给人利益,广结善缘,因此所作一切事必能圆满完成,所以说「无贪作事成」。

四、不悭财物长

不悭,为无贪之一分。悭是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撮论》说:「悭惜是多财障。」《萨遮尼揵子经》说:「惜财不布施,藏举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饥渴寒热等,忧悲常煎煮。智者不积聚,为破悭贪故。」不悭,是心不贪著,能随人所须,一切结予。如此广结善缘,自然生财有道。《摩诃迦叶度贫母经》说:「施如芥子,获报

佛教知识 十四无畏

如山。」又《大庄严论》说:「布施得财富。」所以说「不悭财物长」。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042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不悭财物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不悭财物长;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360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