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宽谦法师: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唯识学」宽谦法师: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宽谦法师: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2020-06-19 15:22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宽谦法师
佛法是佛陀教导我们认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真理法则有它所现出来种种千变万化的现象。生活上的一点一滴都是现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可以说是现象。其它包括色、声、香、味、触。乃至脑里想的都会呈现出种种的现象。这些都是“相”。是我们比较有经验的部分。唯识学擅于表达生命的现象。研究的是“法相”的问题。
就好像认识一个人。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长相(高、矮、胖、瘦)。乃至他的声音是温柔或粗燥。或是凶巴巴的。我们理解一个人的这些。都还是表面的现象
还有一部分比较困难的叫做“性”。例如要深入理解他的个性。到底是忠厚老实的。还是比较奸诈的。那是个性的问题。是比较深沉。比较不容易理解的部份。佛法专门谈“法性”的是般若。如《心经》、《金刚经》等都在谈空。谈不。谈无。谈非。这些不、无、空、非都有否定的倾向。否定甚么?自性。
这不是要否定“性”。而是“法性”最深沉的部分叫“性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物质也有物质的特性。金属有金属的特性。木头有木头的特性。金属里的金、银、铜、铁也都有它们的特性。它们的延展性乃至融点、沸点也都不一样。那都是“性”的部分。
为甚么说最深沉的部分就是“性空”。
“空”其实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它否定自性的存在。自性就是:
一、独存:由单一的因缘能够独立的存在。
二、不变:它能够不变的存在。
三、主宰:乃至我们能够主宰它的存在。
其实以上都不存在的。所以要否定它。但是我们通常都会以为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会做种种无理的要求。
好比我们很不容易结交了一个知心的朋友。对他赤诚相待。我们是不是往往也要求他对我绝对忠诚。是不是会在感情方面要求对方不能变。而且还想主宰他。也就是所有的一言一行乃至于心中的想法都要让我知道。一定要在我能监控的范围内。有没有这种倾向?父母对子女是不是有很深沉的主宰特性?往往是以单一的角度在思考对子女的态度。我是***。永远都是***。却忘了这个孩子会变成人家的丈夫。会变成人家的爸爸。他有很多的角色要扮演。但是做父母的都不管这些。只认定我的想法。所以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因为我们执着。执着以为是单一的。是不变的。以为是真实我可以主宰的。这就是非常深沉的“自性妄执”。所以要用 “空”。用否定的部分去破除。
唯有破除这“自性妄执”。我们才有智慧可言。
唯有破除这“自性妄执”。我们才有可能深入法性。也才可以豁达。
唯识专谈法相。《唯识三十颂》里只有一个偈子在谈“性”。但要谈“法性”一定要用中观。用般若。用龙树菩萨的思想来谈。透过唯识可以知道整个宇宙人生千变万化的现象而不在于法性。这二者是不冲突的。譬如我们认识一个人要理解到很深度的部分。或只要理解他表面的表相如何。这二者其实不相冲突。只是深浅的问题。
“ 空不碍有”。所谓的空是讲性空的空。所谓的有。是讲相有的有。性空相有。这二者其实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只是一个在谈性。个(特)性的问题。最深层的性是性空。唯有透过性空才可透彻一切。有情众生是性空的。无情器世间一样是性空的。山河大地也是性空。所以透过性空可以透彻一切。
因为性空。而转换出千变万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相)怎么来的?
般若要谈的一个重点就是“缘起性空”。因为“性空”的关系。所以能够缘起。缘起是法则。包括缘生也包括缘灭。一切现象其实是从缘生缘灭所显现出来的。这二者合起来叫缘起法。缘起法则是因为有性空之故。任何形成的现象都不是单一的。起码有两个以上的因缘才合得出来。
什么叫修行?其实是要修到生命的层次才叫修行。如果只是生活。那都还是表面的。是短暂的。有生之年。这口气还在的时候叫生活。不在的时候就不叫生活。就面临了生死问题。生命。它不只是活着。它还包括死亡。活着的时候。我们可能争名、争利、争地位、争种种…。当一口气不来。到底哪一样跟着我们去?哪一样是我们的依靠?所以佛经有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必然深沉到生命的层次里面。
以唯识来看。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心。因为有心。所以知道眼睛看的色境;因为有心。所以知道耳朵听到的声音;因为有心。所以知道鼻子闻到的香味;因为有心。所以知道舌头舔到的酸甜苦辣;因为有心。所以感受到身体的触觉;因为有心。所以有自己脑海里所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是不是这样?我们几乎都是忙于这些外面的一切。因为忙碌这个。所以心也跟着忙。对不对?
这些都比较外在。其实我们用的心很浅。很表面。都是浮在上面的。因为我们随时被牵制。被影响。其实还有更深层的部分。我们并不清楚。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些部分。可以说是在处理我们的生活。人活着的时候有用。不但有用而且还管用。活的时候有眼才可以看。有身才有触觉;哪一天死掉了。这个身体还有用吗?耳朵有用吗?眼睛有用吗?是不是都没有用了?所以这个部分说实在的。只有帮助我们生活的部分。透过知识、文明和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但是世间再高的学位、名份和地位。有没有人能说:“我不会死?”其实还有更深沉的部分是我们感觉不到的。
唯识学入门
所谓的“十二因缘法”。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实它就是在讲“三世因果”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现象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的说:惑、业、苦不断的循环。因为很多疑惑。所以我们就不明事理。善业也造。恶业更造。然后这些业成熟的时候。就变成苦果。然后越尝受苦果。是不是越疑惑。越没智慧。就越愚痴。越愚痴就越造业。越造业就越受苦果。就这样惑、业、苦。惑、业、苦一直不断再循环。
从这里可以知道所谓的因缘法。它不是单一的。整个循环起码三个因缘。我们说。会有生命流转的现象。如果能够切断它。就像一串念珠。用剪刀一剪。珠子就散掉。只要一刀就行。只是这一刀真的很不容易。要找对地方切。
在这之前的都切不断。因为都成为过去。我们能切的是现在。所以要切在这个地方。那些都属于过去的苦果。所以我们可以看惑、业、苦。然后惑、业、苦。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在世是怎么开始形成的?一定要有个“识”来投胎。“识”投胎到父精母血的时候。我们说它只是个“名色”而已。甚么叫“名色”?它不是只有物质。它已经有生命的现象。因此叫“名”。它是血肉馍糊的。但是它是壳。它是不是有生命现象的?它不是一滩血水在那里。它是不断在成长的。成长出身躯来。头、手、四肢。愈成长是不是愈明显?它如同朝露。如同油脂。它有很多的形容词。愈是早期它流产的机会越大。逐渐。逐渐它不断地缘生。不断缘生。缘生到不只头、手、四肢、身躯之外。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也愈来愈明显。所以这个叫“六入”。
“ 六入”在这个时期只是一个“识”。这个“识”是无形无相的。识里面的种子就是过去的“无明”和“行”所残留下来的。有一些残留还没成熟变现出去的种子留到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无始的过去世总说都是因为“惑”而造“业”。而受到“果”。但是这辈子是不是也是如此?这个部分也等于是可以拿到这里。也是一样不断循环。对于无始的过去世。总说就是因为无明、行。惑、业、苦。一直都在“无明”当中然后不断的造“业”。然后一直不断的感受这辈子的果。我们现在是把它放大来看。用识、名色、六入。六入完毕以后。他就生下来了。
生下来的“触”有三个条件:“根”、“境”、“识”。也就是“根”要长成。在九个月、十个月里面就是在长这些“根”。因为有这些“根”也才会有“识”。而且它出胎是在这个地方。生在这里。它跟外“触境”结合在一起。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它的根身和它的心理作用。物理、心里、生理全部结合在一起叫做“触”。所以我们这一辈子生命的开始。是不是出胎那一刹哪?不是。是受精的时候。这部分要九个月、十个月的时间。纵然科学文明再进步。有没有人说可以缩短?是可以让早产儿存活的机会大一些。但是他起码也要七个月以上。起码根身要长全。如果少一个头实在也很难活下来。
所谓的生。我们的生。这一辈子生下来。其实不是这辈子才开始的。应该说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经过怀胎十个月而来。所以这里的种子跟那里的种子是不一样。这里会少一些。它这里大量变现出去。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六入还没全。五根还没长全。第六意识的能力也没有。所以没有人说我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面是甚么景象?因为六入还未完成。我们现在记得。是因为我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才记得的。所以说“触”。“触”也就是生下来以后才触得了。因为跟外在的外尘接触了。之后会有“受”。“受”本身。我们说它还是归在过去。这个很像甚么。
我常举例说。有的人神经线很大条。有的人神经线很小条。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两个孩子的个性就不一样。有的动不动就不得了。小事也变成大事。有的天大的事。对他来讲也没甚么重要。那就是跟他的宿世及他的习惯性有关。他的神经线比较大条。遇事可以无所谓。纤细的这种人。就很难过日子。动不动都觉得是大事。人家瞪我一眼也可以难过三天!有的人是你生我的气。我都不知道。生了一个礼拜的气。他也不觉得。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尽量能放。但不容易。因为这是天生的。可是。虽说天生如此。不是就不可变。因为“性空”的关系。样样可变。没有绝对不变的。没有哪一个点说他是可以单独存在。他可以不变。“性空”就是在否定这个部分。
透过佛法来引导众生。不是说。我的情绪如何。看法如何。而是透过佛法的原理原则。佛陀如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性空”的。没有绝对不可改的。不是固定不动在那里的。绝对不是。我说这样的心念开始改。当然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但是我们的心念一动。是不是就在动?你只要赶快起善念。多做一点善事。还有就是收摄你那种嚣张的脾气。当你知道。你不可以那么嚣张。你的种种作风行事就开始变。你一变。周遭对你的看法就开始不一样。因此。是可以改的。透过这些。我能够肯定地告诉他:不是我们多有智慧能够如何。而是我们因为有佛法的原理原则。根据佛法的原理原则。根据“性空”。一切都可改。没有绝对不变的事情
这些都属于过去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出在爱、取、有。爱、取是我们的“惑”。因为一旦有“触”就会想“爱”。“爱”了之后就要“取”。“取”了之后就又开始造 “业”。其实我们要下的功夫。要在“爱、取”这个地方。这个还可以再往前到“触”、“受”的话更好。但是如果再往前。其实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能够到爱、取之间有所取舍。就是有所取跟有所不取。那就开始改变了。可能本来没想那么多。我爱的就是要取。但是透过佛法。我们知道“取”之后。可能会有种种的后果。所以会开始有所“受摄”。或者在“爱”之前的“受”。真的是这样的感受吗?往往都可能比较在物质上。如果我们都在这个部分收摄到精神的层面。心灵的层面是不是又不同了?所以这个部分倒是会比较。
“ 受”到“爱”之间会比较。是物质上面的。感觉很舒适的。气派的。让我心里很爽的那种感觉。我就想拥有它。但是如果不讲究外在的排场。而是心灵的部分。其实这个部分也会改。所以这个部分愈往前愈有效。到这里。愈是后来的效果愈差。因为已经一连串的下去。我们的自觉能力要往前提。能够提到这个地方。所谓的因缘法就是说。它是一个一个因缘。很多的因缘结合在一起。然而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之间的问题。这个之间我们能不能断。也就是所谓的那个“爱”本身都有不同的感觉。
有支习气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这个之间的取舍问题。所以在这里“爱”、“取”。然后又继续造业。所感召的就是无尽未来世的“生”跟“ 老、死”。一定有生跟死。为甚么加一个老。这个过程中是不是都在老化。纵然是一个小孩子。多一天是不是就多老化一天?所以叫做生、老、死;生、老、死;生、老、死。也就是说。如果这辈子搞不清楚。这就一直不断的生、老、死;生、老、死。这个生、老、死。是不是也等于无明、行、识、缘、名色这些一连串这样下去。所以这个就会形成所谓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这个叫做“有支习气”。
“ 有支习气”有着无数生命段落的流转。这个部分我们非常的无力感。因为整个大的等于大洪流。大洪流如此。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一丝一毫而已。在这整个大洪流当中。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改。很困难。但是我们会有这样的倾向。叫做“有支习气”。这个“有”其实从这里来的造业习气。造业的习气会让我们不断地惑、业、苦。惑、业、苦。再度循环。因为只要到了这里“惑”一定要到这里“苦”。一旦到了造业。必然会感受苦果。愈是苦果愈疑惑。其实在惑、业、苦当中要提前。要往前提。你已经造业的。你只好去承受。
所以说。学佛有甚么好处?一是帮助我们“净化”。另一个是“强化”。惑到业之间有机会净化。杂染。因为有杂染就有惑。当我们听经闻法之后。这个杂染本身是一种执着。我们用执着的部分能够慢慢降低的话。它就是所谓的“净化”。转染成净。那我所下的的业。会比较善的。虽然它也有杂染的现象。但比较是善的。我们的自主能力会高一点。但是已经到这里了怎么办?我们只好强化。不管我接受甚么样的苦果。业障现前我也要接受。如果福报现前了我要珍惜。我不要去挥霍。所以一个是净化。净化的部分会提前。但是总说这个叫做有支习气。我们还有所谓的“我执习气”还有一种“等流习气”。但是起码这里知道有一个叫“有支习气”。
我们的生命现象大体来讲。几乎都是如此。学了佛我们在流转当中。虽然是“有支习气”。但是我们比较清楚明白。然后知道从那里去下手。很多人是一直在抱怨。为甚么妈妈给我长这个样子。为甚么让我这么笨。这么丑。那个都是放在这里。没用。其实不是妈妈的问题。是我们第八意识的种子。有甚么种子。这一辈子我们就结成甚么样的果报。父母跟我们之间。就像我们当中各有一条线。正好交集。但各有各的。有的父母生了两个三个小孩。是不是也各有各的生命之流。各有各的福报和因缘。各有各的八识。父母只不过提供了他们的精血而已。他怎么长。是他们自己的识去投胎的。
识去投胎是我们以前累积过甚么样的种子。所以到死的时候又一样只剩下这样(第七、八意识)。一样又如此。既然知道是这样。就是说。当我们知道或不知道。虽然也同样在生死当中。并不是马上就能脱胎换骨。但是起码清楚一点。这个清楚。自然会有净化的能力跟强化的能力。比较不清楚的人。要有净化的能力比较难。要有强化的能力。我们不能再是一个容易碎的。很脆弱的心。不应该如此。对人生的顺逆境。我们应该愿意接受。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一切都能接受。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讲我是个凡夫。要如何成佛。清楚跟不清楚的差别。就在于我上路或没上路。有没有踏上成佛之道。这个是踏上成佛之道。这个是还未踏上成佛之道。还在这边流浪生死。踏上以后。虽然还是在流浪生死。但是起码我比较知道方向。这样知道吗?
如何利用自己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我们本来是糊涂地被生下来。然后糊里糊涂又死掉。死掉又糊里糊涂的生。在生的过程当中最麻烦的是。可能轮回到畜生道。可能跑到地狱道。也可能轮回到饿鬼道。然后对自己没有把握。现在。我们知道后。起码知道如何保持人身。因为唯有透过人身才有机会学佛。畜生、饿鬼、地狱道都不可能。都没机会。因为那里都只是在尝受果报而已。果报完毕回到人。但是从三恶道回到人道。都是属于那种贱民之类。同样是人。是不是也有贵贱之分?投生到伊索比亚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还有甚么心灵的。物质都无法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有能力谈心灵建设。是物质建设到一个程度才有余力。饭吃饱了。才谈得了这些修行问题。所以学佛一定要修福报也在这里。你必须要有福报作基础。没有福报你怎么学佛?所以修福报是不是也很重要?
但是。并不是只修福报就行。因为在流转的过程当中。在六道轮回。自己把握不住。那要如何把握得住?要有智慧才把握得住。要透过听经闻法。知道原来以人的身份才有机会学佛。天道纵然好。但天道却不是我们想去的。因为福报太大反而会障道。阿修罗道还没有天道好。所以唯有透过人道。你如何不堕落三恶道?起码要买一种保险。持戒的保险。持戒。五戒一定要持。
有人说。我又没学佛。所以不用持五戒。若不持。你就是糊里糊涂。堕到三恶道。后悔都来不及。不管有没有学佛。那是保持人身的基本条件。持五戒、修十善。再进一步。以居士来讲。还有八关斋戒。菩萨戒。修菩萨戒就是让我们有机会生生世世都能回到有佛法的世界来。也就是透过行菩萨道。而所谓的行菩萨道。就是在凡夫的过程中就能够行菩萨道。不只当一个人。还能够当菩萨。因为唯有行菩萨道圆满之后才叫成佛。成佛是果。菩萨是因。但是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转换。一个叫“超凡入圣”。一个叫要证“无生法忍”。为甚么会有这两大关键?其实就是在八识里面转识成智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学唯识。如何学得智慧。就是要懂得如何转识成智。
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醒心。菩提是一种觉悟。但是这种觉悟不是只有自己清醒过来。生死到底怎么回事。然后自己去创造一套。或者用某某人的学说。说实在那都只是个人的。再怎么样。个人的学说其实都还是属于凡夫的。也就是说。所谓彻底觉醒。是透过佛陀的教诲。透过佛法。因为佛陀就是如是走到成佛的境界。然后回头告诉我们过程。我们说。我们是凡夫如何超凡入圣。就会有所谓的要听经闻法。所以会有声闻和缘觉。从这里叫做人跟天。六道轮回里面的人道跟天道是善道。五趣。人道跟天道。但是天道并不是我们要去的。虽然天道众生还有机会学佛。就是那种善根非常深厚的。纵然他的福报很大。但是比例很少。像帝释天他还有机会。但是他总是回到他享受的地方。他往往会忘记。这要不断提醒。
在人道因为苦多。碰到生死问题。是不是都会提醒我们。其实在人道的苦。我们常常会觉得这种苦。苦得恰到好处。正好是激发我们智慧。没这么苦还没那个智慧。所以以人道来讲。我们应该要接受这份苦。甚至去享受这份苦。利用这份苦。若没生命的短促。没生死的刺激与震撼。我们怎么会去想到生命的问题?如果人生都是享受。我想我们也不会想学佛。生死的考验是经常的。还有天灾人祸。这些是不是也让我们去体会到无常?也就是所谓的世间法。在这之前。这些都还是属于世间法。也就是在五乘共法。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就是所谓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这是结合在一起的。
五乘是:人、天、声闻、缘觉跟菩萨。
增上心就是学佛比不学佛好的心。因为这样。我们才学佛。如果学了比不学还差。谁要学佛?学了比不学好。就从心灵先改造。当心灵世界丰富起来的时候。物质世界就比较无所谓了。当心能够调整过来的时候。物质外在这些环境是不是比较无所谓了。所以先从增上心。之后还有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在世间法里面。你发现纵然求得再高的名分或地位。还是免不了一死。于是对生死这样的事情。你会觉得它是干扰、束缚。希望能够脱离、超越。不要被它束缚。所以会有所谓的出离心。
出离心就要透过声闻佛法。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做声闻的工作。现在种下声闻的因。只是还没得到声闻的果。但是有些人不见得透过声闻。某些人的品质很有学佛的特质。他本身就比较豁达。比较开阔。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往往有的属于“缘觉”性的。他能够感受到种种因缘法。比较想得开。看得广。他不一定要透过声闻。但这是属于少数的。在教育体系上来讲。大部分的人适合正常教育。少部分的人适合特殊教育。现在。对广大的众生我们还是用正常教育。所以大部分还是用声闻方式。声闻法本身按步就班。让我们由凡入圣。超凡而入圣。甚至还能够证无生。
所以在超凡入圣的这个点上面。在小乘来讲。是证初果。以大乘菩萨道来讲是登初地。在过这一大阿僧只劫。也就是说。这里有两个关键。就是形成三个大的阶段。每一个大阶段都需要一大阿僧只劫。所以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是因为这中间会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属于超凡入圣的一个关键点(从唯识可以解释得非常清楚)。还有一个是证无生法忍。以大乘来讲。像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但是如果是小乘。它只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无生的质一样但是量不同。也就是说。所谓的超凡入圣。它有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在于见到真理的现象。前面所讲的。都是真理的法则。现在讲“性空”更是深的真理法则。
我们透过文字、语言。如果我们一直抓着文字、语言。说实在。我们很难证悟的。还得要放下文字、语言。所以说。如果以般若来讲。要透过文字般若。然后进入观照般若。然后超凡入圣的点上就是实相般若现前。所谓实相般若现前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真理的现象。了然现前。那种了然现前。必然是在定境当中的。因为他比较早逼现出来。当然到成佛以后。它才是完全的。就是完全的就在真理的现象里面。成佛很像万里晴空。看到的都是太阳光。一切都是光明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说万里晴空。但是很多人说我看不到太阳。为甚么看不到太阳?因为被乌云遮蔽了。
太阳跟我们之间。有一大片的乌云密布。只要有个缝隙。就有一道曙光。光线就这样照射下来。这时我们看到那道曙光。虽是看到但很短。乌云一下又合回来了(因宿世习性的问题又合回来)。怎么办?拨云见日。就设法把乌云变白云。不是乌云就让它乌。你再怎么拨。还是乌!因此你要设法让乌云变白云。然后再让白云散掉。到这里白云全散光。所以到成佛的时候。连一丝白云都没有。这样懂吗?所以乌云就在我们的第七意识。是杂染的问题。我们从凡夫到成佛为甚么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佛菩萨也太不慈悲了。让我们这么辛苦。是佛菩萨规定的吗?不是。是我们转识成智的困难程度。转识成智竟然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要发大乘心很不容易。知道这么困难而我们还愿意。这就要有相当的智慧。而且要有相当的悲心才可能。
所以有一句话说。罗汉所体会的空如毛孔的空。菩萨所体会的空如虚空的空。但是所有的特质就是“空”。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是性空。是空义。因为翻译的关系。这个空我们很容易误会。我们一看到空。就认为是空空如也的空。其实刚才讲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我们观想出来的空空。性空的空。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否定单一、不变、主宰。否定那个绝对性。它是一种否定的符号。这是我们不习惯的。要透过般若经的讲解。不断去练习思考。但是现在这些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也就是说。它有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体会到空义。不只体会到空义。而是体会到。放下自我的执着。不要再自以为是。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也就是自性妄执。都认为自己最对。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好。这个就是自性妄执。我们必须放下这个部分。
音响忍。听经闻法也是一种音响忍。要很有耐心不断地接受。不仅接受还要忍。确认佛法所说的无误。这个无误不是只有思想上你觉得没错。而是你把它用到生活上。用到生命的层次里面。你还是如此的确认它。例如我的父亲和姊姊。不到一年两个人一起走。那种痛苦。我是透过佛法不断的思惟和体会之后。我才接受。接着走出那份悲哀和伤痛。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撞击。透过这个撞击。我确认佛法并融入到生命里。同时发现。我确认佛法并融入到生命里。但生死困厄还是照样产生。如果对佛法的确认程度不够。是很容易退道心的。
那是因为你不懂佛法。你无法把佛法跟实际生活与生命结合在一起。所以所谓的“菩萨道”。要行得长久就必须把文字思惟都融到一起。除此还要有所谓的“柔顺忍”。
柔顺忍。为甚么柔顺忍?因为放下自我的执着才柔顺得了。我们不要以为我非常倔强是很棒的。错了。倔强是自性妄执的展现。我很有主见。很有看法。很怎样。以佛法来看。这些都不是好事情。反而是放下自我的执着。放下以自我为主。这样你才可能以众生为主。才有利于众生。这些都是修行过程。而且是到生命的层次里面。不是讲而已。而是你愿意为众生付出。因为你对自己的执着没那么深。
这个忍。不是我忍耐。忍耐是一直在那边忍。忍。是对佛法的确认。法性、法相能够融合。尤其法性在这过程里。能不能往这个方向进步。是法性的确认。才接受得了法相的所有一切。对法的确认无误。你会用生活来实践它。甚至用生命来实践它。所以你
从人道到菩萨道。就从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我们说菩提也要有三菩提。到这里叫做证三菩提。就是你这分觉醒的心也要觉得正确。才能够超凡入圣。不仅三菩提。还要三藐三菩提。叫正遍等。就是正遍等的正觉。那是菩萨道所做的。那才可能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甚么?佛果。大乘的法种是甚么?菩提种子。菩提种子成长的过程是从菩提到三菩提。到三藐三菩提。然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还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龙树菩萨的“不二”其实也是在解释“般若”。也就是说。我们不习惯“不生不灭”。我说“有生有灭”大家都理解。说“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也很明显。因为我们从“相”上来看。这一节课人多一点。下一节课人少一点。这是从“相”上的“有增有减”。因为现象如此。有时比较干净。有时比较脏。那也是“有垢有净 ”。“有生有灭”。大家也容易理解。怕的是我把“生”的现象跟“灭”的现象看成是两件事。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盲点。我们认为:生就是生。不会是灭。灭就是灭。不会是生;干净就是干净。不会是脏的。脏就是脏的。不会是干净的。我们是不是这样想?
所谓“生”跟“灭”的现象。我们现在都是“生”的现象。因为有生命!但是虽然是“生”的现象。我们也有“灭”的现象同时存在。每个人从生下来。没有一分一秒能够阻止我们往灭的方向去。所以我们是不是“生中还有灭”的成分在?从法性来看就是要深入到各种因缘法里面。我们现在可能生机比较多一些。灭的成分少一点。但是随着年龄渐增。“灭”的成分愈来愈大。“生”机愈来愈低了。之后一直到“生”机几乎没有。然后就死掉了。所以死就属于“灭”的部分。但是“灭”成分大。不是它就停止在那个地方。这个人死了。佛教徒都说他“往生”了。往生就是死了就往“生”的成分与方向去!其实他“灭中带着生机”。又开始有生机。
为甚么又开始有生机?因为有第七意识的执着。第七、第八意识还在。只要他依附着父精母血。他就又开始在那边成长。在四十九天中还没去依附。四十九天当中就是这些种子、因缘一直在大量的变来变去。变来变去。变出一个最后总体的结果。“中阴身”要先做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我们在投生到下一辈子的时候会先有“引业 ”。六道当中引到那一道先决定。然后才有“满业”。到畜生道也有它的福报。生前所造的多寡不同。有的狗只能在外流浪。没得吃没得住。有的狗不愁吃住。还被抱到床上睡觉。同样是狗却有不同的福报。人也是。人也有他的贫富贵贱。那个属于“满业”。但是投生“人道”或“畜生道”那是“引业”。先引业之后才看他的圆满与否。引到人道之后。我们才能够找人的父母投生。如果引业引到畜生道。就要找狗等畜生的父母去投生。
也就说。生中有灭。灭中有生。这个是佛法。尤其是般若特殊的思考逻辑。它已经不是世间的思考逻辑。世间的思考逻辑:A就是A。B就是B 。不是A等于B。就是A不等于B。彼有可能等于此。要不然彼就不等于此。很少说A中有B。B中有A。为甚么会A中有B。B中有A?那是我们看到里面的因缘组合问题。是因缘结合、离散。缘生缘灭的问题。那边比较重。这边就比较轻。就像明与暗。也是相对的现象。我们说外面很亮。但是这个亮度。跟早上刚起床的亮度不一样。在中午之前是愈来愈亮。亮到中午。中午之后。下午会比较暗。虽然也是亮。但会逐渐暗。暗到午夜最暗。所以同样是亮。有亮度的差别。这是不是亮中有暗?我们看到的是有暗有明的现象。它有没有差别相?有。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特性:明是性空。暗也是性空。这甚么意思?明。不是固定静止在那里。它一直在变。分分秒秒在变。因为性空的缘故。它不断的变。暗也是一样。所以生是性空。灭也是性空。
龙树菩萨讲《大智度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就是在讲“性空”。这里性空。那里也性空。那是不是就有平等的机会?所以一看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要觉得奇怪。不要从现象来谈。从法性就清楚了。
原来这个法性是性空。是平等的。而我们为甚么一直在颠倒。就是我们看到不平等的现象。“相有”就是“相有差别”。性空是“相无差别”。成佛是相无差别完全平等的意思。佛陀对所有众生完全没有差别。“佛陀等视众生如罗侯罗”。所以“相无差别”叫做空相。也可以说是相空。相空。是透过性空而来的。这个过程有个重要关键就在于“性空”。从“相有”到“相空”。其实“性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在前面我们可以接受“相有。但是性空”的观念。只是观念。只是觉得“空 ”与“有”好像有差距。但是理解后。慢慢的。你会知道既然是“性”空。其实“相”也应该空。所以这个时候“相空”也会出现。“相空出现”就是“诸法空相乃诸法实相”。实际的现象乃是“诸法空相”。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平等平等之相。平等相。
平等是佛学里非常重要的功课。我们是不是很希望从不平等的心达到平等。为甚么凡夫众生要行菩萨道?就是让自私的心逐渐平等。所谓的“性空”就是在帮助我们抹平那个不平等的心。不平的现象用“性空”。把它抹平。所以所谓“不”。就是它性空。这性空。先透过文字。不只透过文字。大家回去好好思考。叫做“观照”。观照久了。不断反覆练习。再透过生命的实践。我确实尽量不要有差别的心。“诸法空相”就有机会现前。真理能够现前的时候。就是“超凡入圣”的关键。凡夫的特性如何去除?就是那个平等的现象要能够现前。所以我们说从“不”而“空”、“非”。就是在帮助我们“离”、“泯”才能够“灭”。也才能“寂静涅槃”。它是同性质。同一方向的。如果没有这些否定的思考模式。我们不可能涅槃。怎么可能离、泯、灭。因为我们执着在“有”的现象。有差别的现象。从“性”到“相 ”。从“相”到“性”。这之间应该要能够随时出入无碍的。
我们接受这一切现象是因为我们理解这一切是性空的。也因为知道是性空的。所以才会呈现出这一切的现象。所以所谓的真理。不是我离开这个让我很烦恼的事件。然后另外有一个真理世界的存在。不是。而是当下。当我们理解真理的时候。只要执着能去除。其实真理现象自然现前。所谓的般若是巧慧。小乘会认为从“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入”他是站在“有”的立场。但是菩萨看待“生死即涅槃”。因为透过“不二”。“生、灭”可以有平等的机会。生死涅槃之间是不是也有平等的机会?它的平等是透过性空。所谓平等是透过性空。所以菩萨也可以在生死当中而度化众生。因为离了生死就离了众生。怎么能行菩萨道呢?所谓般若是巧慧。并不是离冰去取水。而是冰的当下就有水。用火融化冰。冰的当体是水。理解性空。并不是离开一个地方找寻另一个地方。当然在过程中难免要抽离。暂时离开去。好好思考再回来面对。“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不是有机会也是平等的?透过“性空”而平等。在法性是平等。因为这一切同样是性空。同样是性空的关系。所以能平等。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4619/
以上是关于「唯识学」宽谦法师: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唯识学」宽谦法师: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