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方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静坐的方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那么“静”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包括三个要点,不可混为一谈。
(一)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这两个对立名词的观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的状态,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 状态。道非动静,动与静,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亦可以说便在动静之中。所以认为“静”便是道,那就大有问题。
(二)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长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
(三)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若在禅宗来说,便可直截了当地答:“君心正在闹,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未必尽然。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地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感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
“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1908.html
以上是关于静坐的方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静坐的方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