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脚印,贴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顾后,念念不断、丝丝
但是一般初学佛者,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认为未悟之前是为烦恼所缚、为生死所苦、受众苦煎熬,但若一旦开悟,就能了生脱死、得大自在。殊不知这是方便说,是为迷人说,不为悟者说,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一旦进入佛门,生信起修,就要告诉他们,修行不为目的,悟境也是执著,除执著才能开悟,才能离开生死的烦恼。如能有此认识,即不会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
所以,修行的禅者,第一,不必为死后的去向而担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浅薄,没有把握,没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强、修行的工夫有多深?唯恐由于愿心不强,戒、定、慧三业的功力不够,临命终时会受到恶业的影响,魔冤的牵引,而离开三宝,堕至三涂,于此出没生死,再也无法回头,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弥陀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净土;一方面以禅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长往生净土的资粮,这样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国在宋朝以后,禅净交流且倡导禅净双修,是以禅的方法和求生净土的愿力两者并重。倘使禅修的工夫得力,则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话,也能以殊胜的净土为其暂时的归宿。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shengyanfashi/1191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禅的方法和求生的愿力两者并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