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存心与择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乘佛法-存心与择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存心与择法
一、存心
即普通一般人所谓存心好坏的存心。明显的说,就是各人的精神重心力,注意在什么地方。依佛理来讲,凡人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而去作事,谋构成个己的荣誉利益为前提,置公共的幸福于脖后,则无论做什么好事、坏事,或施舍、结缘、修桥、补路等,都为这自私自利的心所笼罩、所驱使。以谋个己的利益幸福为目的,这叫做凡夫心。世界上有了这凡夫心,到
故凡夫是因造业而坠苦,小乘是由不造业而得解脱,较为超胜一层。可是其所站的立场,亦不出为求个人得解脱的自利,故在佛法中名为小乘心。前说的两重心,凡夫固然是自私自利;而小乘求个人的解脱,亦以个人的自利为前提而出发,同是一种不完善的存心。还有一种超越前二种以上,凡所作为,都以利益他人为前提。遇有公众福利的事业,甚至奋不顾身,虽牺牲个己生命亦不足惜,真所谓损己利他,这在佛教叫做大乘心。就是大乘菩萨积极的存心,完全把自己忘了,置诸度外,只管谋
倘把这存心扩充范围,普遍而行,即可以成佛。所以、成菩萨、成佛,非向外驰求,是求诸自己,自己能存这大乘心去修习实行,普遍扩大,即是成了佛和菩萨,转凡夫而为圣者了。但这菩萨心和佛心,非灵奇玄妙的,而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所以人人皆应学习。如一家庭中互相亲爱,尤其是父母爱娇儿,会把全副的精神去教训、养育,忘记了自己的勤劳辛苦,这就是极完善的慈爱心。若个个人把这父母爱儿子的心扩充范围,去爱宗族、乡里、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人类,努力实行,那就各人现前的心,即同佛心和菩萨心无二无别。我们能学习菩萨心和佛心去爱护一切,则自然可得到美满的效果。如一家庭中各人皆以他人利益为前提,不怕个己的困苦艰辛,那这家庭中便呈现美满和幸福的现象!再推到社会团体,一团体中的人员,都以公众心去求整个团体的发展光荣,不畏个人的艰苦,这团体便自然地发展腾达。如中国年来极力企图民族的自由平等,谋人民的幸福,固能大家都本大乘的公共心去做到,则人人相爱、努力,中国即可强盛,同时、一切的天灾人祸,亦渐形于消灭,便成了一个无内患和外侵的强健国家,再推至世界,人人都以全世界人类的福利为前提,即世界上一切相斗争杀的恶事,皆可息灭,便成了真正自由平等的乐园!
所以、我们欲想家庭好、社会好、国家民族好、乃至国际人类好,需要根据这种大乘心去做;同时、这大乘心做到究竟成功,便成了菩萨或佛。中山先生说:世人仁爱心有三:一、救国的仁爱心,二、救人的仁爱心,三、救世的仁爱心。这三种就是大乘菩萨所发的心,做到圆满,即成佛心。故中山先生谓佛为救世之仁,就是把世界种种博爱事业皆包括在内;而在中山先生,则在实行救国救民的心。所以、我们能把自己忘了而为公众,则便成了菩萨心,再广大扩充,即是佛心。佛心是爱一切众生如一子,如世人有甲乙二子,甲美乙丑,即把全副精神注意于甲,有偏爱心;而佛是博爱众生如一独子,若有众生受苦,比自还苦,众生受乐,还同自乐,如此佛心,人人应学,即菩萨亦学佛心而成佛。所以、现在我们应人人去学习菩萨心而成佛心。既学习菩萨心和佛心,把自私自利的凡夫心和小乘心放弃,即成善良的存心。但存心虽善,要寻择好的方法,使其动机成最善良的存心,而坚固不发生动摇。
二、择法
要把前说的为公忘我的大乘心建立起来,使充实力量,不生动摇,那第一、须要信心,以信心为基础,才能坚固实力。中山先生所谓:“有信仰方有力量”。但我们怎样去建立信心呢?这就要放大眼光去观察世界历史上古今所有的人物,那人格极伟大的,学识极圆满的,道德极高尚的,就可依而立信。如佛是人格、学识、道德最完美者,但并
十善业道与般若智慧的义理,广而且深,因此次是来贵地讲十善业道经与般若心经,所以、现在先略略地说其大意,详细还要讲经时再说。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2961.html
以上是关于大乘佛法-存心与择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乘佛法-存心与择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