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2020-06-27 15:13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圣凯法师
从1990年出家以来。岁月悠悠。转眼间便过去了13年。可是在佛法的熏陶中。自己仍然觉得远远没有满足。从福建太姥山平兴寺下山后。一直都在读书、学习。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因缘与福报。在中国佛学院那种幽静的环境中。渡过非常安静、稳定的七年时光。那种单纯、简单的生活实在令人怀念。后来。又因为不
也许是自己的前世因缘。自己的天性。只能是一位“书呆子”式的出家人。不愿意去从事管理、接触社会。只愿意读书、写作。能够有一个清静的环境。让自己能够自由地思维。让思想自在地飞翔;能够有一种安定的生活。不须为生活的油、米、盐、醋烦恼。然后悠闲地读一些书。再敲敲电脑。记下一些想法与心得。从事一点研究工作。一直是自己的奢望。有时。想想博士毕业之后。不知是否还有这种福报。也真的很难说。前途的渺茫。一直是自己从出家以来最大的感觉。那只能随缘吧!回思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有种生活在佛教与社会的“夹缝”与“边缘”的感觉。难免有几分感伤。但是。无论如何。自己却也因为这样跨入了佛学研究大门。这也是自己的追求与期望。生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作为一名出家人。自然有自己的佛教信仰与体验。于是在佛学研究上便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如喜欢从事忏法的研究、净土思想的探讨、佛教思想的考察等。同时。因为受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学风的影响。自己又对道教、佛道关系发生一些兴趣。下面。简单谈一些感想。向大家汇报和请教。希望能够对佛教界推进佛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佛学研究的意义从佛法本身来说。教、理、行、证的修学次第。已经为佛弟子指明了修学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为自己的资质、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类型的佛法。如重义理、重实践等区别。但是。作为佛弟子来说。义理的探讨是为了将佛陀所要开示的真实事理。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如“阿毗达磨”虽然着重于论证“法”的自性、定义、关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谛理的现观”。最终归宿于修证。那么。重修证的佛教。主要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重视佛法的适应性、实效性。所以对事相的分别比较少。如初期大乘经典以“般若”、“三昧”、“解脱门”、“陀罗尼”、“菩提心”等作为中心。来表达从发趣、修行、证入的历程。虽然存在着这种不同的侧重。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义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中心。中国佛教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如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观并重。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高僧传》将古代僧人分为十科。其中翻译、解义、读诵便属于义解门;而习禅、明律、感通、遗身、护法、兴福。都是属于实践门一类;最后一科“杂科”则是指出家人的外学修养。傍及世间经书、治世语言、礼乐文章等。无不兼通。如隋代慧常、唐代宝岩等。但是。传统意义的佛教义解。主要是注疏经、律、论。在“述而不作”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当然也有一些专门性的著作。而且。这些佛教义解僧。都是从自己的信仰与经验出发。通过注疏、论著。来达到实践与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兴盛、隋唐佛教的辉煌。都与义解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而禅宗的发展则为中国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视主体的体认。自己身心的解脱;净土法门的流行。激发了佛教的信仰感情。为佛教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禅、净的流行。在这种“简单”、“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国佛教徒逐渐失去探讨高深佛理、考察繁琐戒律的兴趣。这正如印顺法师所说的“中国佛教的衰落。不仅是空疏简陋。懒于思维。而且是高谈玄理。漠视事实;轻视知识。厌恶论理。陷于笼统混沌的境界。”于是。中国佛教重视义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便丧失殆尽。但是。另一方面。佛学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却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但是。近代意义上的佛学研究。应该是开始于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亚洲地区。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必须要深入研究亚洲的宗教及其文化。于是。通过接触梵文、巴利文等东方语言。开始了解佛教的理论。消化佛教的教义。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学者注重现代佛学研究的客观性、纯学术性。形成了佛学研究的现代传统。于是佛教便成为一种学问——佛学。19世纪后期。日本佛教界开始运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了日本佛学研究的兴盛与发达。随着“西学东渐”、日本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增强。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佛学研究。这在当时中国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与回应。如《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的辨伪。“大乘佛教非佛说”的讨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之辩等。同时。佛教界在接受时代流行的学术方法的影响。尤其是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人生佛教”运动。佛教理性主义思想的高扬都直接推动了佛教界从事佛学研究。这其中以印顺法师的成就最大。但是。相对来说。学术界则在佛学研究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复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呈现出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的现象。于是。培养人才、弘法、学术研究等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各方面人才的紧缺无形中遏制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而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这又与佛教界的观念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记得在2001年出席“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发表了一篇《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曾经提到佛教界对学术研究人才则有着双重矛盾的心理。就是对出家人从事学术研究抱有否定的看法。但是又觉得学术研究有其价值与重要性。一句“佛教怎么可以用来研究的。不好好修行”平常话。足可以表明现代中国佛教界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与立场。重视传统的中国佛教界对现代佛学研究有种难以适应、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生起一些抵触与反感。但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佛教界便出现了许多矛盾的举动。一方面。佛教界出资、出力。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体现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与提高。一句“教界、学界强强合作”。已经成为“口头禅”。其实我们佛教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人才。如何用来交流、接轨、合作?另一方面。佛教界并没有从心理上真正重视学术研究。总是把学术研究作为提高寺院声誉的手段。学术研究作为“附属品”与个人爱好。其实离佛教界的“宠爱”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因为佛教界并没有真正认识学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近代佛教学术研究的发展由于受到欧美治学风气的影响。文献学、考据学、思想史、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对佛教进行理性地分析。定性定量。促使了人们对佛教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剖析佛教的历史与思想等等领域。扩大了佛教的知识面。更突显了佛教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术研究利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比较研究。不断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资料。往往在佛法的理解上有其优越性。通过学术研究。使佛教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发展脉络更加清楚。提高了人们对佛法的认识。从事学术研究的社会学者本身就是社会的精英。对社会了解非常透彻。其思想观点往往能够补充僧界的不足;同时。他们作为佛教界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圆融转化佛教的思想。向社会表达佛教的看法。这些都是有益于社会与众生的活动。因此。佛教学术研究真正的根本意义。不仅是了解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佛教发展形态。而且更是从现存的文献、文物中。去伪存真。探索其前后延续。彼此关联的因果性;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及其因时、因地的适应。了解过去佛教的真相。从了解过去中。承受根本而主要的佛法特质。作为我们信行的基础。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七届佛代会便提出要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以“以文化阐扬佛法。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理契机地以文化阐扬佛法是实现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的权巧方便。”现代中国佛教界。应该认真地认识学者们的新观点。吸收其中的有用之处。通过转化与变通。仍然能够落实到佛法的信仰与实践。佛教才具有更大的耐力与潜力。二、佛学研究的立场我们佛教界非常不喜欢那些考证的文章。这是因为害怕自己信仰的神圣性遭到攻击。当然。这跟中国佛教界一向重信仰、重修持、重传统有关系;另外。一些应用考证法的学者。难免草率、武断。从而引起佛教界的忧虑、厌恶。但是。这同时表现了我们佛教界两点软弱的地方:首先、底气不足。我们一向宣称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陀的教法是最圆满的。既然是真理。为什么会害怕别人研究、考证?其实。在佛陀时代。总是有许多外道前来问难。佛陀总是以他的伟大智慧将其度化。让他归依佛教。反观中国佛教史。尤其是“法难”的时代。来自儒家、道教的种种诘难。高僧大德们都能够给予圆满的回答。无论是“老子化胡”。还是“夷狄之辩”。他们都能从佛教的立场进行答复。底气不足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自己也搞不懂。只是觉得很受伤害、很无奈。所以。其次表明佛教界缺乏反驳、辩难的能力。通读《高僧传》。我们对那些高僧们的学识、修养、辩才、勇气等方面。只能赞叹和感叹。即使在民国的时候。面对学术界的一些问题。如“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大乘佛教非佛说”、《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等问题。我们佛教界总能从自己的观点给予回应。虽然这些问题都没有定论。但这正是民国佛教界的努力。否则的话。我们对那些结论只能表示“遗憾”。所以。佛教界要通过许多场合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声音。如果我们丧失了发言权。就等于放弃我们二千五百多年的传统。首先。佛教徒从事佛学研究。必须重视我们信仰的宗教性。即佛法不共于世间的特性。虽然从哲学、文化等角度来研究佛法。提出“佛教哲学”、“佛教文化”。有非常高的成就。并且也为佛教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媒介、手段。但是。佛教作为一种教化。总是有其宗教的信解传统。如佛陀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佛教的五眼、六通等神秘领域。所以。这是属于我们信仰与宗教领域内的宗教事实。不能以我们现代人的想法。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5362/
以上是关于「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