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9-02 01: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2020-06-27 15:13

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

圣凯法师

从1990年出家以来。岁月悠悠。转眼间便过去了13年。可是在佛法的熏陶中。自己仍然觉得远远没有满足。从福建太姥山平兴寺下山后。一直都在读书、学习。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因缘与福报。在中国佛学院那种幽静的环境中。渡过非常安静、稳定的七年时光。那种单纯、简单的生活实在令人怀念。后来。又因为不

学诚法师佛学常识问答

可思议的因缘。考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大学的生活。其实离自己是比较遥远的。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再加上喜欢独处的性格。除了上课、听讲、查资料。也很少呆在大学的校园里面。但是大学那种气氛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

也许是自己的前世因缘。自己的天性。只能是一位“书呆子”式的出家人。不愿意去从事管理、接触社会。只愿意读书、写作。能够有一个清静的环境。让自己能够自由地思维。让思想自在地飞翔;能够有一种安定的生活。不须为生活的油、米、盐、醋烦恼。然后悠闲地读一些书。再敲敲电脑。记下一些想法与心得。从事一点研究工作。一直是自己的奢望。有时。想想博士毕业之后。不知是否还有这种福报。也真的很难说。前途的渺茫。一直是自己从出家以来最大的感觉。那只能随缘吧!回思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有种生活在佛教与社会的“夹缝”与“边缘”的感觉。难免有几分感伤。但是。无论如何。自己却也因为这样跨入了佛学研究大门。这也是自己的追求与期望。生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作为一名出家人。自然有自己的佛教信仰与体验。于是在佛学研究上便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如喜欢从事忏法的研究、净土思想的探讨、佛教思想的考察等。同时。因为受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学风的影响。自己又对道教、佛道关系发生一些兴趣。下面。简单谈一些感想。向大家汇报和请教。希望能够对佛教界推进佛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佛学研究的意义从佛法本身来说。教、理、行、证的修学次第。已经为佛弟子指明了修学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为自己的资质、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类型的佛法。如重义理、重实践等区别。但是。作为佛弟子来说。义理的探讨是为了将佛陀所要开示的真实事理。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如“阿毗达磨”虽然着重于论证“法”的自性、定义、关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谛理的现观”。最终归宿于修证。那么。重修证的佛教。主要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重视佛法的适应性、实效性。所以对事相的分别比较少。如初期大乘经典以“般若”、“三昧”、“解脱门”、“陀罗尼”、“菩提心”等作为中心。来表达从发趣、修行、证入的历程。虽然存在着这种不同的侧重。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义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中心。中国佛教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如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观并重。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高僧传》将古代僧人分为十科。其中翻译、解义、读诵便属于义解门;而习禅、明律、感通、遗身、护法、兴福。都是属于实践门一类;最后一科“杂科”则是指出家人的外学修养。傍及世间经书、治世语言、礼乐文章等。无不兼通。如隋代慧常、唐代宝岩等。但是。传统意义的佛教义解。主要是注疏经、律、论。在“述而不作”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当然也有一些专门性的著作。而且。这些佛教义解僧。都是从自己的信仰与经验出发。通过注疏、论著。来达到实践与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兴盛、隋唐佛教的辉煌。都与义解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而禅宗的发展则为中国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视主体的体认。自己身心的解脱;净土法门的流行。激发了佛教的信仰感情。为佛教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禅、净的流行。在这种“简单”、“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国佛教徒逐渐失去探讨高深佛理、考察繁琐戒律的兴趣。这正如印顺法师所说的“中国佛教的衰落。不仅是空疏简陋。懒于思维。而且是高谈玄理。漠视事实;轻视知识。厌恶论理。陷于笼统混沌的境界。”于是。中国佛教重视义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便丧失殆尽。但是。另一方面。佛学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却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但是。近代意义上的佛学研究。应该是开始于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亚洲地区。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必须要深入研究亚洲的宗教及其文化。于是。通过接触梵文、巴利文等东方语言。开始了解佛教的理论。消化佛教的教义。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学者注重现代佛学研究的客观性、纯学术性。形成了佛学研究的现代传统。于是佛教便成为一种学问——佛学。19世纪后期。日本佛教界开始运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了日本佛学研究的兴盛与发达。随着“西学东渐”、日本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增强。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佛学研究。这在当时中国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与回应。如《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的辨伪。“大乘佛教非佛说”的讨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之辩等。同时。佛教界在接受时代流行的学术方法的影响。尤其是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人生佛教”运动。佛教理性主义思想的高扬都直接推动了佛教界从事佛学研究。这其中以印顺法师的成就最大。但是。相对来说。学术界则在佛学研究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复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呈现出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的现象。于是。培养人才、弘法、学术研究等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各方面人才的紧缺无形中遏制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而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这又与佛教界的观念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记得在2001年出席“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发表了一篇《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曾经提到佛教界对学术研究人才则有着双重矛盾的心理。就是对出家人从事学术研究抱有否定的看法。但是又觉得学术研究有其价值与重要性。一句“佛教怎么可以用来研究的。不好好修行”平常话。足可以表明现代中国佛教界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与立场。重视传统的中国佛教界对现代佛学研究有种难以适应、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生起一些抵触与反感。但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佛教界便出现了许多矛盾的举动。一方面。佛教界出资、出力。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体现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与提高。一句“教界、学界强强合作”。已经成为“口头禅”。其实我们佛教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人才。如何用来交流、接轨、合作?另一方面。佛教界并没有从心理上真正重视学术研究。总是把学术研究作为提高寺院声誉的手段。学术研究作为“附属品”与个人爱好。其实离佛教界的“宠爱”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因为佛教界并没有真正认识学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近代佛教学术研究的发展由于受到欧美治学风气的影响。文献学、考据学、思想史、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对佛教进行理性地分析。定性定量。促使了人们对佛教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剖析佛教的历史与思想等等领域。扩大了佛教的知识面。更突显了佛教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术研究利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比较研究。不断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资料。往往在佛法的理解上有其优越性。通过学术研究。使佛教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发展脉络更加清楚。提高了人们对佛法的认识。从事学术研究的社会学者本身就是社会的精英。对社会了解非常透彻。其思想观点往往能够补充僧界的不足;同时。他们作为佛教界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圆融转化佛教的思想。向社会表达佛教的看法。这些都是有益于社会与众生的活动。因此。佛教学术研究真正的根本意义。不仅是了解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佛教发展形态。而且更是从现存的文献、文物中。去伪存真。探索其前后延续。彼此关联的因果性;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及其因时、因地的适应。了解过去佛教的真相。从了解过去中。承受根本而主要的佛法特质。作为我们信行的基础。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七届佛代会便提出要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以“以文化阐扬佛法。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理契机地以文化阐扬佛法是实现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的权巧方便。”现代中国佛教界。应该认真地认识学者们的新观点。吸收其中的有用之处。通过转化与变通。仍然能够落实到佛法的信仰与实践。佛教才具有更大的耐力与潜力。二、佛学研究的立场我们佛教界非常不喜欢那些考证的文章。这是因为害怕自己信仰的神圣性遭到攻击。当然。这跟中国佛教界一向重信仰、重修持、重传统有关系;另外。一些应用考证法的学者。难免草率、武断。从而引起佛教界的忧虑、厌恶。但是。这同时表现了我们佛教界两点软弱的地方:首先、底气不足。我们一向宣称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陀的教法是最圆满的。既然是真理。为什么会害怕别人研究、考证?其实。在佛陀时代。总是有许多外道前来问难。佛陀总是以他的伟大智慧将其度化。让他归依佛教。反观中国佛教史。尤其是“法难”的时代。来自儒家、道教的种种诘难。高僧大德们都能够给予圆满的回答。无论是“老子化胡”。还是“夷狄之辩”。他们都能从佛教的立场进行答复。底气不足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自己也搞不懂。只是觉得很受伤害、很无奈。所以。其次表明佛教界缺乏反驳、辩难的能力。通读《高僧传》。我们对那些高僧们的学识、修养、辩才、勇气等方面。只能赞叹和感叹。即使在民国的时候。面对学术界的一些问题。如“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大乘佛教非佛说”、《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等问题。我们佛教界总能从自己的观点给予回应。虽然这些问题都没有定论。但这正是民国佛教界的努力。否则的话。我们对那些结论只能表示“遗憾”。所以。佛教界要通过许多场合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声音。如果我们丧失了发言权。就等于放弃我们二千五百多年的传统。首先。佛教徒从事佛学研究。必须重视我们信仰的宗教性。即佛法不共于世间的特性。虽然从哲学、文化等角度来研究佛法。提出“佛教哲学”、“佛教文化”。有非常高的成就。并且也为佛教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媒介、手段。但是。佛教作为一种教化。总是有其宗教的信解传统。如佛陀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佛教的五眼、六通等神秘领域。所以。这是属于我们信仰与宗教领域内的宗教事实。不能以我们现代人的想法。

太虚大师《佛学常识》

或者以无信仰的态度去研究。认为那是一种“神话”、“传说”。所以。应该要重视佛教信仰的神圣性、主体性。这不是通常考证所能得出的。如肉身不化、临终时的种种瑞相、平常修行中的感应。这是一种事实。这就是佛学研究的宗教性。其次。佛学研究应该注重考察佛法的真实与方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这是指诸法的恒常普遍性。但是。真理一旦用言语表达出来。佛法的思想、制度等在世间流传。便受到无常法则的支配。因此。佛法在适应众生的根机过程中。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有种种方便。无论是汉传、藏传、南传等语系佛教。从根源来说。都是印度佛教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不同弘传。从演变来说。又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时代的推移。所以。研究佛法必须从在这些不同风格的佛教形态中。抓住佛法的根本与真实。理解佛法的特质。探讨佛法的真实意趣。以究竟真实为准绳。而统贯衡量一切法门。这样。我们看印度佛教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一直都有一种内在的生命与精神。而不是“进化论”的演变。如唯识佛法中。从无著、世亲的初期唯识。已经基本上奠定阿赖耶缘起、三性三无性、种子、影像等理论。这样以后的陈那、护法。一直到中国的玄奘、窥基。都没有离开这些根本思想。研究中国佛教的学者。很喜欢强调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但是“中国化”的佛教仍然是整体佛教的一部份。仍然是佛陀教法在中国流传的形态。佛法的教化精神依然是在指引着众生走向解脱。但是。佛法在

佛学常识名词

世间无法避免方便适应性。这是世界悉檀。便于佛法的弘传。当然。这些适应与方便。难免引起一些副作用。时间一久便成为“流弊”。如忏法的发展。本意在于忏悔业障而清净。从而能够更好地持戒、修行;但是。为了适应民间习俗。经忏佛事的盛行。反而成为一种“障碍”。致使佛教遭到许多责难与批评。因此。学术研究旨在于厘清这些方便的源流与发展。为我们清除这些“肿瘤”提供切入点与方案。在佛法的化世导俗过程中。真实与方便都是离不开的。而且。佛教在一定时空流传已久。便会形成一些传统。如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素食护生等都是固有的光荣。也是中国佛教延续的重要力量。值得我们去珍惜。所以。我们研究佛法。便不能说“素食”不是印度佛教本有的。从而加以废除。这是有违于佛法的本意。所以现代佛学者。应有更广大的心胸。树立超地区、超宗派的崇高信仰──“惟佛法的真实是求。惟现代的适应(不违佛法而适应时代。不是随俗浮沉)是尚”(印顺法师语)。对于传统、固有的思想、制度、礼俗等。应作善意的探讨。而不应以指责呵骂为目的。真正的佛学研究者。要有深彻的反省的勇气。探求佛法的真实。而求所以适应。使佛法有利于人类。永为众生作依怙!最后。佛学研究应该有包容性。能够容忍与赞叹不同的观点、思想。这是佛法研究者应有的气量与心态。我们佛教界当然要有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但是也要容忍其他的想法。异说纷纭。虽然看起来是破坏、紊乱、骚动的因素。但是这无疑会刺激和促进我们去深入了解与探讨。而且这其中还有正确与建设性的成分。即使有错误、粗劣的地方。也是我们参照、改进的力量。无论是中国的春秋战国。还是佛教的分头发展。百家争鸣都会造就了辉煌与繁荣。如隋、唐、宋的佛教。宗派林立。高僧辈出。纷争不断。如天台宗的“山家、山外”。禅宗的南宗、北宗等。却成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平静如水的佛教。可能也是藏污纳垢、百病丛生的时候。也是接近灭亡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必然规律。当年。铃木大拙曾经批评胡适在没有获得“般若直觉的能力”前提下。却“着手去研究它所外现的一切”。其实“根本不知禅为何物”。铃木认为这种“对禅的本身尚且没有讨论的资格。更不必说去讨论它的诸般历史背景了”。这是从信仰主义、实践主义、经验主义来排斥一切非信仰、非经验的知识意义上的探讨。其实。近二十禅宗史的研究所取得成就。恰好能够说明学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佛教界的包容心。反观现代佛教界。已经很少进行一些争论。无论是为法义。还是为一些制度、礼俗。大家都已经习惯用一种“声音”说话。于是便造成一种思维的惰性与行为的惯性。这样。对佛教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因为信仰是需要激情的。我们却毫无激情地拥有这份信仰。这样会导致信仰的“荒漠化”。所以一些不同的想法。一些批评、责难的声音对现代佛教的发展来说。

佛学常识问答txt

是必要的。三、推进佛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佛教界已经意识到佛学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于是纷纷培养自己的研究人才。出版学术刊物、学术著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但是。重视这方面工作。在全国寺院来说。只有上海玉佛寺、龙华寺、河南少林寺、广东南华寺等为数甚少的几座寺院。从推进佛学研究来说。必须有人力、财力、物力等几方面的综合投资。才能真正起作用。首先。培养佛教界高素质的学术研究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佛教界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缺陷。虽然。佛教界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办各种佛学院。但是弘法人才、教学人才、学术研究人才仍然远远无法满足佛教界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些人才的养成与成长。并不是几年的功夫就能“出山”。一位学有所成的法师至少需要十年的“寒窗苦”。但是。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在佛教界对文化和学术还没有形成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法师”的处境其实是非常的尴尬。出家人也是“人”。生活总是很现实的。当一位出家人读了十年书以后。发现自己远远比不上那些在寺院从事管理的同道。读书、学习总是需要钱。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到国内大学读书。经济总是首要的。这笔钱由谁来负担?所以。大陆佛教界在感叹台湾佛教界拥有多少博士、硕士时。是否想到我们是否花心血去培养?我们佛教界在搞慈善事业时。捐款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可是对出家人自己却是非常苛刻。佛学院永远都是经费紧张。学僧们永远没钱去买书。一位年轻出家人的成才。尤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出家人。需要整个佛教界提供一种成长环境与保障制度。我总是在追问一个问题:如果印顺法师一直生活在大陆。是否能够成为今天的印顺法师?或者说。今天我们大陆佛教界是否能够出现象印顺法师、圣严法师这样的出家人。拥有一颗热诚的信仰心。又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非凡成就?时势造英雄。这就是需要佛教界有这样的环境。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出家人会给佛教徒造成“无信仰”、“不修行”的“假象”。来自这种批评与指责的压力非常大。会使一些具有学术潜能与资质的出家人望而却步、退缩。佛教的多元化发展势不可挡。我们在呼唤“大师”。是否想到我们并没有提供产生大师的“母胎”。而且。其中最可怕的是。当佛教界很不容易出现几位学术研究人才。却毫不怜惜。甚至排斥、拒绝。于是我们一边在喊缺乏人才。另一边却是“资源流失”。其实。中国佛教界的领导层已经看到这一点。七届佛代会便指出:“从当前佛教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青黄不接的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是许多老一辈高僧大德相继辞世。另一方面有相当部分的青年僧人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缺少有坚定信仰的佛教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修兼备的僧才得不到重用;一方面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僧才严重流失。学成的也未能很好使其发挥作用。”这二十年。中国佛教界到国外留学、进大学读书的学僧已经高达五十多位。可是回国、回佛教界从事弘法和教学者总是寥寥无几。这不能怪他们不愿意回来。关键现在哪个寺院和机构愿意“收留”他们。哪个寺院愿意说提供足够的资金。不需要你们干任何事情。只要好好读书、写作就行了?所以。这是目前中国佛教界在人才培养上的“黑洞”。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人才流失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佛教界只有祛除功利心。为这些人提供一个稳定、宽松的环境。能够让这些人能够安心地呆在佛教界从事学术研究。哪怕是保护“古董”、“文物”也行。毕竟人才难得!我总是设想集中全中国佛教界的力量。建一所研究院来聚集、保护佛教界的学术研究人才。作为人才储备基地。或者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这样办佛教大学、各种文化弘法事业才有真正的“软件”与“内存”。其次。我们不仅要自己培养人才。更要引进学术界的力量。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佛教界这几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点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这种教界、学界强强联合的过程中。佛教界的“劣势”会造成许多误区。也会引起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重视佛教界自身的力量。让有限的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我们佛教界

佛学常识题库

的人才在与学术界的交流与磋商中。得到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界推进佛学研究的主体性问题。我们除了尊重学术界的立场与观点以外。也要引导他们尊重我们的信仰与观点。否则的话我们真有点“请人来骂自己”的感觉。最后。推进佛学研究最终是要落实到弘法与实践。佛教的发展需要各种参照体系。因此佛学研究应该具有以古为鉴的意义。我们面对现实佛教界的种种困境。希望能够从古代佛教的发展与源流中。找到一种脉络与线索。从而能够对当今佛教的发展提供参照意义与建设方法。这就是佛教推进佛学研究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可以自己设立一些课题。邀请专家学者共同合作。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往往具有现实意义与弘法价值。这样。我们出版刊物、学术著作。都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更能达到弘法的效果。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5362/

以上是关于「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圣凯法师:学术与弘法 —— 从佛教界看佛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1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