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蠢动含灵,皆具佛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人生在世,为贪恋财色名食,汲汲营营。时刻不断,争名夺利。“勤劳者”争得多,“懒惰者”争得少。争得多、争得少,全都活不好,因为争而失去了方寸。失方寸者,日日打转日日忧。
末学自幼赋性悍烈,利欲熏心,争功取利。有朝闻得佛法,才恍然:原来身挑百千担重,皆是来时路,自己一个石子、一个石子地往肩上放,悲哉!不禁莞尔往昔愚痴。如今虽知佛法,仰望经典之堂奥,却已为人妻、人母。只能巴望傻楞,后悔莫及。但也真信因果,深知面对有情生灵,皆应以慈悲心怀,如亲以待。
“慈为善本”,佛之弟子,应有爱己之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人物一体的悲愿。于此,野人献曝,提供二则自身体验,供养诸众!
一者:约在七年前,某日夜里,家中浴室突现一条硕大黑亮的蜈蚣。蜈蚣身怀剧毒,若遭咬噬,将危及生命。当时,
正当踌躇犹豫之际,
二者:某日午后,适逢亲友来访,带着两个活泼好动、童稚可爱的幼儿。当时,店虽已开幕年余,但亲友送来的祝贺盆景,依然林立,恰有只蝗虫误飞入店,伫立在盆景上。在都会中,能见蝗虫已属不易,何况体型肥长壮大者,更是少见。初见如此雄大气赳之蝗虫,让吾等一干见识浅薄的化外之民大开眼界,新奇万分。正当众人雀跃观赏之余,童心未泯的幼童,竟无知地拿起清洁剂喷洒向它,甚至手拿利器,企图玩弄伤害。末学恻隐,见状急切阻止,善巧引开孩童,劝其勿伤害物命。
须臾,趁四下无人,信手拿出本书,递向蝗虫,示意其走上书本,带它离开,放之外面的行道树,以免被玩弄致死。妙哉!这虫儿似能会意,也不畏惧,缓步走上
末学当下被蝗虫谢恩之举所感,久久不能自己。有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万物皆具如来本性也。若人心地纯仁,常行善举,施于无畏,将无言有情视之如己,即是慈悲的示现。
古有明训,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恶曰杀生。此有色世界,非人类独有。人与其他生命共存此界,应并育不悖,同荣共存,不应以杀相向。吾人周遭常见,蚊蚁蝇虫,胎卵湿化,皆知痛痒,咸具情感。今蜈蚣通晓人意,蝗虫谢不杀恩,其心之纯净,胜于凡人沉沦堕落、自以为是、不知感恩。吾人名为万物之灵,岂不汗颜乎!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于护生画集中载有一偈,对照此篇旨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节录于此,以享诸众。偈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鸟儿如是,蜈蚣蝗虫亦如是,万物生灵皆如是!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346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蠢动含灵,皆具佛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蠢动含灵,皆具佛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