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对人的启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对人的启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心经》对人的启示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
《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经》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劝人心无挂碍。现分别简析如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经》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在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以般若之智,观察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皆是一种假有,最后都归于空无。此经所说的“空”,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的;我们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的;这一切有相无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在后面经文中佛陀告诉舍利弗,既然五蕴皆空,那么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识也 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此基础上,佛陀进一步对舍利弗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将变为虚无。也就是说,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性是空。经文所讲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
《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掉参透世
二、劝人心无挂碍
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
三、做到心无挂碍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其次,正确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志,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4424.html
以上是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对人的启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对人的启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