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无相、无住、无念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无相、无住、无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无相、无住、无念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得理念的指导下,契入诸法实相。实相是无相的。如《金刚经》云:“实相者,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
无相,是了达一切现象皆为因缘假相,通达性空无相之理体。何为无住?《坛经》云:“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是于念念中保有智慧观照,不住著于尘劳妄念之上。何为无念?《坛经》云:“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
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接触,或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时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无。 般若的开发,是从无住、无念的修行中成就。《坛经》云:“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见《般若品》)
能时时具足智慧
日常修行中,禅宗也体现了无住的风格。对于坐禅,以往的禅者都非常注重坐相,对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见《机缘品》)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来看,禅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
因为道是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行动中去体悟。 又如坐禅的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要求行人在坐禅时心无所住。六祖曰:“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见《坐禅品》)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显然不同于小乘禅观的由定及慧。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487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无相、无住、无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无相、无住、无念;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