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
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
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是说我们想要找出真如这种无为的境界啊,觅即知君不可见,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攀缘的境界,你的见闻觉知不能够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它也不是断灭的,不离当处常湛然,无论你是凡夫或是圣人,这个无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显的现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明
二、离诸障碍:凡夫的色心诸法,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活动的时候─烦
三、无可造作:无为法,它是没有造作的相貌,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
这三种特性: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先把无为法做一个拢总解释,它的总相是这样的。那么以虚空来作譬喻,因为虚空就是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像《楞严经》上说,一座很大的山,你把这座山挖了一个大洞,虚空也不会增加;你说我挖得愈多、空的地方愈多?不是的,山增高了,虚空也不减少,山减少了,虚空也不增加,虚空有这种无障碍的境界,因此把它比喻作无为法。
再补充说明: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解释一切法的空相─无为空性,说出了几个相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毕竟空,没有生灭相─不生不灭,没有生起、也没有消失。不垢不净─造罪业,不会染污它,造善法,也不会让它更清净。不增不减─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夫的境界,真如不会减少,成就佛道,真如一点也不增加。世法的增减、染净、生灭,这些相貌都没有,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是一回事,它的
这里用虚空来比喻很恰当,虚空就是这样,不管你在虚空中怎么造作,盖了十栋房子,虚空也不减少,你把房子拆掉了,虚空也不增加,就是这种境界──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一段总相,先把无为作一个拢总说明,以下各别解释无为差别相貌。下面五个别相,分成二类:第一是择灭无为,第二是非择灭无为。这也是无为的二大相貌,一个是因为择灭而显现,一个是非择灭而显现。
所谓择就是智慧,也就是抉择─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灭是指无为法。为什么用灭呢?就像火燃烧得很炽盛,火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把这个火熄灭了,而得寂静的状态,叫作灭。这种寂静─灭的出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因为智慧的拣择─我空法空的智慧,另一种不是智慧所成就的。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495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