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19 23:0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怎样,自己一向都习惯怎样怎样,都不习惯如何如何。

什么叫做个性呢?

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培养出来的种种习惯性(习气),有种种执着的性质。佛是教

中国佛教书籍入门知识图片

我们开发佛性(觉性),不是教我们培养个性、强调个性;佛是教我们放下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是教我们培养种种执着的习惯;

要开发佛性,必须放下我们的烦恼执着,佛性才开发得出来,也就是要随时放下自己的个性,放下和佛不一样的知见。

常强调自己习惯如何、不习惯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常会拂逆人意、违菩提门,也不能契入佛智、开发佛性,因为被个性、习惯绑住了,就像一块冰,失去了流水、云彩的柔软自在,不但不能「随方就圆」流动,也容易碰碎。

强调个性,增长「我执」,违反菩提心。《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要往生西方,必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讲起来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时常讲到「菩提心」这个名词。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否已发了呢?自己

佛教证果基础知识

也不知道。

我们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发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师教给我们的原则来检查,我们的心念和行为是随顺菩提心,或者违反菩提心呢?

简单讲:如果恭敬众生为大众设想、为别人设想、尊重别人、供养别人,为人服务就是随顺菩提心。反过来讲

佛教知识点历史八年级

如果比较顾自己,强调自己个性、习惯、利害,希望别人要尊重我、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别人都为我服务,尊重自己的意见、胜过尊重众生的意见,甚至希望众生都为我牺牲、供养我,这就是违反菩提,也就是违反菩提门的心态。

当我们顺菩提门的时候,自然「我执」的烦恼就会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条件会相应;如果违反菩提门,就是在增长「我执」的烦恼,在培养我们自私的执着,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应,六道轮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便是随顺了菩提心。平常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时常比较容易和佛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要对人真诚恭敬必须要放下自己「骄慢的烦恼」才能够做得到,要放下「我执」才能够做得到。所以尊重别人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对自己执着较轻,也就是「我执」的病比较轻。

看重自己的意见个性、注重自己习惯的人,就是对自己看得重,私心强,也就是「我执」的烦恼较重,这是病较重、业障重、轮回的危险性大,并不是好现象。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会比较轻慢众生,轻视怠慢众生,当然没办法好好度众生,这就违反了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

检讨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愿

我们曾经说过: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们往生西方信愿的应用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种种的

藏传佛教小知识图片素材

想法、行为、习惯到底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自己要时常观照反省, 如果是违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绝对和佛不相应的,也不值得去坚持培养。

我们要随时注意修正调整,才不会违背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愿,才不会辜负我们这一辈子,弄得「枉死娑婆」!如果是对我们往生西方有帮助的好习惯,才值得坚持用心去培养。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5347.html

以上是关于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菩提心-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013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