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徐恒志居士:静坐入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徐恒志居士:静坐入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徐恒志居士:静坐入门
2020-08-02 15:23静坐入门定真(徐恒志著)
上海佛学书局1990.1
内容提要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书对为什么要静坐?从医疗卫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叙述。特别说明了静坐与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同时。对静坐的方法、佛法论静坐等方面作了扼要的介绍。使初学者可依之实践。最后附有静坐与健康、静坐诗选等。以增进学者对静坐的兴趣。
目录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序一、为什么要坐 甲、最基本的修养法 乙、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丙、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丁、精神力的集中 戊、静坐与修定二、静坐的方法 甲、静坐前的准备 乙、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丙、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丁、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戊、调息念佛的坐法 己、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三、佛法论静坐 甲、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 乙、静坐与禅定 丙、关于观心四、结论 附 静坐与健康 录 静坐诗选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大德。法名定真。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1939年蒙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1945年随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简称心密)。潜心修持;经师慈悲钳缒。截断葛藤。悲欣交集。 1953年徐老受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灌顶传承得阿阇黎位后。与心密三祖元音老人(2000年弥勒圣诞日坐脱立亡。享年96岁)一起弘扬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携后进。言传身教。书信答疑、接引后学。不遗余力。心密受法弟子遍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徐老多年来还在国内各道场、学府宣讲《金刚经》、《六祖坛经》、《弥陀要解》、《无量寿经》、介绍佛教教理、人生价值观、佛七开示、讲演等。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佛教界人士、各寺院请徐老订正书稿、作序、书写楹联、题字者不计其数。 2007年3月5日。徐老在上海寓所“幻斋”。手结弥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92岁。荼毗后七彩舍利无数。头灵骨完整、舌舍利不坏。历史上仅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为第三人。这是徐老一生精诚修持。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 徐老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静坐入门》、《般若花》、《心经的理论和实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佛教常识问答》、及《徐恒志佛学文集》等。徐老示寂后由其弟子许洪亮发心整理的遗稿。徐恒志老人佛学书信集《幻斋心鸿》已由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徐恒志居士净土文集—净土眼藏》、《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徐恒志佛学文集》(1-6卷)也相继整理成书籍流通。 徐老生前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各届理事、上海佛协第八届咨议委员、上海佛教居士林讲师、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等职务。数十年来。徐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法忘躯。随机施教。普利群机。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为导、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显密圆融、潜修密证。严谨治学、悲心广大。其淡泊名利、简朴平易、奖掖后进、谦和待人、佛门归望、四众同仰。誉为耆宿。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赞徐老是“当代维摩诘”。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 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 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注:‘徐恒志大德简介’是根据《徐恒志居士年谱》整理。 《静坐入门》最初编述于1954年。署名定真。接引学人无数。在大陆有大量流通。影响十分广泛。后曾被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法物流通处翻印。《静坐入门》(增订本)于1990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另外。增订本还由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于1992年出版。准印、在全国流通证:(92)国宗发字第259号、书号:4302㈢01。可以上版本仅有署名。而无作者个人简介。为弥缺憾。特摘录补充徐恒志大德简介供读者参考。
序
静坐是一门祛病保健、调养身心的修持方法。也是改变气质、培育品德的重要功夫。所以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也都叫人静坐。来居敬养气。致虚养生;至于佛教重视修习止观。坐禅入定。由定发慧。更与静坐有密切关系。近代开创的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气功科学等等的研究。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静坐有关。所以对静坐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发掘祖国医学。增进人民健康。探索生命奥秘。加深定慧修养。作出贡献。鉴于静坐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与佛法的关系。我在五十年代。编写了这本册子。论述了静坐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以便人们通过实践。达到体力和智力的开发。以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进一步学习佛法。深修定慧。除妄消执。断惑证真。以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自在。这次上海市佛教协会重印这本册子。我在个别章节作为一些补充。敬希读者予以指正。
定真1989年9月10日
一 为什么要静坐 甲、最基本的修养法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份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瞋。贪瞋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末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瞋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所以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医学文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乙、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所以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运行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计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收氧气和吐出碳酸气的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积储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调和。三、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说来。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四、心脏跳动时。对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则是从头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的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铺助血液的运行。只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优良。而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圆满。疾病便不易发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预先知道。使它不久复原。治病在未发之前。较一般病后而忙于求医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丙、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的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停止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明! 丁、精神力的集中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这里再来谈一下关于精神力集中问题。 我们用三棱镜或凸镜摄取日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的功能。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又如普通的铁。因分子排列杂乱。电流方向互不相同。故磁性互相抵消。而磁铁则因分子依次序排列。电流方向大致相同。便能产生磁的作用。无情的物理尚且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我国近代佛学界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天已入晚。后经铺内人的提醒。才发觉已是暮色苍苍上灯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例子。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所以凡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贯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运用这阳和之气。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的作用。从前憨山大师多年痈疾。一入定而痊愈。这更是人人具足的“电疗术”的高度运用。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来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学禅的人。一心照顾参究。念兹在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个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从这里可见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从练习静坐开始。 戊、静坐与修定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种种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还是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见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由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力不办。 此外。根据佛法的观点。宇宙间事事物物。无非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虽然幻象宛然。客观存在。但却生灭变化。了无实性。我们的肉体。无论如何强固。也终有变坏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进而研习佛法。破除对身心等的执著。达到我空和法空。来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所渭“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们的警惕!?而修定实是解决我们生命史上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与定有密切关系的。有戒和慧的两方面。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从戒生。因此清净持戒。来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和杀盗淫等恶业。实是修定的重要基础。戒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总称为三聚净戒。其中摄律仪戒。也叫七众(指各种在家出家的学者)别解脱戒。因为如法受持。可以各别地解脱烦恼。在家学者。普通应受其中的五戒和八戒。又所谓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二种意义。“止持”就是一切不应作的事。要止而不作。这是消极的防恶;“作持”就是一切应该作的事。要尽量去作。这是积极的生善。所以戒有防恶生善的功能。由于持戒。可以使我们身心清净自在。与无漏的正定相应。 定的境界。大有深浅。有世间禅定、世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世间禅定。即天乘所修的禅定。是从观气息入门的。即色界和无色界的各四种禅定。合称“四禅八定”。世出世间禅定。也是从观息入门。即“六妙门”、“十六特胜”等。这些禅定。虽不离世间禅。但在行持过程中。能于一切法心不住著。就有出世的功能。出世间禅是小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从观色身入门的。即九想观、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出世间上上禅定。是大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从观心入门的。有九种大禅:如自性禅。即观自性实相;一切行禅。即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清净净禅。惑业净尽。得大菩提等。从总的来说。如果学人通过观心、参禅、修密等等法门。一念顿息。寂而常照。灵明洞彻。便证入真如三昧。渐渐可出生无量三昧。 修定本来通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除必须恒住净戒和亲近良师益友外。在初下手时。一般都要以静坐为基础。在坐时一切放下。身心收敛。外境不扰。内心无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律仪中。自可徐徐入定。而且迷妄若去。心体现前。自能逐步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所以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可见静坐又是转迷成觉、得定开慧的一门不可缺少功夫。
二、静坐的方法
甲、静坐前的准备
(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较厚。以便于久坐。 (三)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乙、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一、静坐时的两腿(一)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二)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三)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三、静坐时的两手
(一)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二)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三)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四、其 他
(一)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二)两耳宜如不闻。 (三)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四)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八)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说明:①静坐前准备:入坐前先宽松衣带。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要故意挺直。 ②单跏趺初步:将右脚扳上来。押在左股下。 ③单跏趺第二步:再将左脚扳上来。押在右股上。 ④单跏趺入坐。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相拄。安放在跏趺之上。闭目入坐。 ⑤双跏趺动作:如双跏趺。再将押在左股下的右脚扳上来。使两脚掌向上。 ⑥双跏趺入坐:与单跏趺相同。两拇指头相拄安掌。闭目入坐。
丙、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一、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二)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三)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四)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五)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地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二)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三)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四)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二、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一)盘膝端坐。与静坐时的姿势相同。 (二)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三)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四)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五)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六)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三、静坐时的调息功夫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那末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一)数息 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末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二)随息 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丁、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等。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一)系心一处法 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末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不易收摄;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瞌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佛法为了对治初学者的邪思杂念。并治病保健。也借用意守丹田法。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但系心一处。只是对治散乱的一时方便。自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二)返照内观法 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而且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等烦恼习气。根深蒂固。非进一步练习观照功夫不可。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前念起时一返照。前念便空。后念起时。再返照。后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理解。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戊、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迳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正是借气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
(一)静坐的时间 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末以早晨静坐最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三十分钟。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每日继续不断。那末收效便已不小。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二)要调匀饮食 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食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须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缺点。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时。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一小时方可入坐。 (三)要调和睡眠 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回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假使过少。那末体力不得回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间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六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静坐的功候加深。坐时加久。那末睡眠的时间。便可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以勉强学习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四)要持之以恒 初学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的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五)要不求速效 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想。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得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六)要一切勿理 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味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静坐时。两目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好。 (七)要痛改习气 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当贪欲、瞋恚、愚痴、骄慢等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识。具足佛法的三归五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知正见。并进一步的做到离欲清净。更是修正禅定、发实智慧的必要条件。 (八)可能发生的现象 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里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这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
三 佛法论静坐
甲、祖师大德关于静坐的指示
道元大师的《坐禅仪》说:“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广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而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股上。再以右足安左股上。或半跏趺。或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头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俯后仰。令腰脊头顶。骨节相拄。状如浮图。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抵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七。论结跏趺坐的理由说:“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稳。……以是故结跏趺坐。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稳。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论最初下手时。制心一处的方法说:“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 天台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论调饮食说:“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又论调睡眠说:“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
静坐一法。佛法叫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的世间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的世出世间禅;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间禅;以及自性禅。一切行禅。清净净禅等的出世间上上禅。已如前述。总的说来。有深禅定。方有实智慧;有实智慧。才能自觉觉他。以至达到觉行究竟圆满的境地。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又说:“菩萨因此发大慈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灯。灯虽能燃。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 《释禅波罗密》卷一。赞叹禅定的重要说。“如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名大持戒。复次。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勇发。如石中泉。” 《六妙法门》第一。将数、随、止、观、还、净的六种修定妙法所能出生的各种禅定。分别解释如下:“一者依数为妙门。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知已破析。不住不著。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随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是故深观弃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随为妙门。意在此也。三者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馀。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止为妙门。意在此也。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观为妙门。意在此也。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返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相、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为妙门。意在此也。六者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净为妙门。意在此也。” 静坐的最上乘境界。在乎明自本心。见自本性。顿悟心性。本来清净。即无一法可取。也无一法可舍;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虽了了觉知。却无著无住。假使我们能默契这一根本。自得根尘脱落。解脱自在;随缘应用。纵横无碍。不同于沉空守寂。唐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又说:“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止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又唐圭峰大师说:“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又唐六祖惠能大师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丙、关于观心
人们平时的心念。都是终日外驰。从不曾一念回光来返观自心。以致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所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佛法中所谓“止观”。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圆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圆顿的三种。《释禅波罗密》所说的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门》所说的是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圆顿止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圆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无从。 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力越足。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便能破小我之执。而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观心方法。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那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来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妄想无性。其体本空。即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不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其他念头。必继续生起。那时仍照前细细静看。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由定发慧)。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著无住。却了了觉知。便与般若自性相应。《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又我们能观的智。即是般若。所观的境。即是无明。以般若熏于无明。无明便分分脱落。而消归于自性。所以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以后不论行住坐卧。就常常从这寂定的性体上。起用观照。这叫做圆照觉相。也叫做正念真如。古德所谓:“如珠吐光。还照珠体。”由于觉照的时时在前。妄念起时。便能如洪炉片雪。才现即灭。即使有较强的习气现前。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观心到这一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光独耀。可谓达观心的极功了。 上面所说的观心。是圆顿法门。离心、意、识。无境可缘。直见本性。妙契实相。虽暂时摄念观照。也结般若因缘。留菩提种子。何况精勤熏修。《楞伽经》说:“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如性。能所俱忘离诸见。”《大乘起信论》说:“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都是此法的证明。不过修学的人。在行持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三须常与自己的习气奋斗。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不成功的。
四 结 论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对某一事物。假使我们能虚心地、不断地加以钻研。便会发现其存在的真理。静坐也是这样。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静坐虽可促使身体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时的利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体虽有夭寿强弱的不同。但终必朽灭。《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学静坐的入。如能由浅入深。进而学佛。从“转迷为觉”的根本上着眼。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佛学是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极详尽的发挥。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它的行持总则。是戒、定、慧的三学。假使我们能学习佛法理论。结合实践。从严持戒律。防恶生善做起。来逐步产生真实的无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愿无尽。自能脱无始流转的大苦。证常乐我净的真理。因此。我们说。佛法才是究竟的归依之处!
附录 静坐与健康陈 海 量为什么要学习静坐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愈想愈悲哀。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克服病魔。转弱为强。 有人怀疑静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极。殊不知人生态度的积极或消极。由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静坐能增长健康。就可以纠正消极的流弊。也就是说可以增长劳动的效能。因为体力增强。从事劳动。就不会时常感到疲倦。从另一方面讲。经常劳动是会损害健康。所以劳动之后也需要休息。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生产。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神默坐。不被外境所扰。 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安迭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舐上颚。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 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 一、数息 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便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二、系心脐下 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三、凝心 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会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以上所说的修定三个阶段。并不是机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静坐功夫纯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脐下。可把数息这阶段取消。 坐毕出定。将起时。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这种观想。下次坐时就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点不可忽略。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然后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
静坐赘语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暑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以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么什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到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的。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两足加以抚摩。俟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舐上颚。坐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 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内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 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鸣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可说是静坐的功效。 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教我们:“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遍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 坐时不免有外界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坐时有二种病:一散乱。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时候每患散乱。故用数息法对治它。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当凝心脐下。使心息相依。自能凝然徐徐入定。 坐到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种种幻境。要晓得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我只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会消灭的。 静坐时须放弃一切的期求心。不独求却病、求健康的念头不可存。就是无念的境界。也不可动念去求;因念头一动。这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么能进入无念的境界呢? 饮食后须隔一小时方可静坐。正在静坐的时候。倘遇急事发生。切不可骤然起立行动。必须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身体前后摇动。足部抚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则气息不调。容易致病。 学习静坐的人。平日对于怨恨、嫉妒、忿怒、懊悔、悲哀、忧虑等等。要尽量放下。这些念头能障碍静功的进步。 静坐日久。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全身骨节松软。神气清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静坐时肉体上所发生的现象。有很多在生理学上是认为不可能的。可见现阶段的科学并未达到理想地步。对于人身的生理卫生。尤其是精神活动状况。尚未能得到精确的结论。 静坐念佛。只须默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历历分明。这就是止观双修法门。对于身心。有不可思议的益处。
静坐诗选
望湖亭坐月 高攀龙树迥笼烟合。湖平印月空;片云传远谷。一鸟度高风。妙悟世情外。真机独坐中;物交吾不役。转觉此身雄。
静 坐 前 人静坐杳无念。临流望远天;浪花圆复破。云气断还连。狎水轻鸥去。摩空野鹳还;如何此时意。不得向人传。
山中杂诗 前 人开窗北山下。日出竹光朗;楼中人兀然。乌雀时来往。晏坐不觉瞑。明月上东阁;相对两悠然。时闻木叶落。寒风客衣薄。依岩曝朝旭;坐久不知还。山童报黍熟。时穿深竹坐。翠叶于室密;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鸡 栖 前 人跏趺至日夕。乌雀闹四壁;月步出门去。寒溪净如拭。
咏 怀 白居易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淡无营。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逐闲情。
在家出家 前 人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都不应。
觉 庵 释觉范念起则为凡。觉之则为圣;人言此为觉。此觉未真正。但了一切空。圣凡皆幻影;宴坐不言中。心波如古井。
山中立秋偶书 王阳明风吹蝉声乱。林卧惊影秋;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山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念。变化不可求;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
自 警 高鹤年抖擞精神学坐禅。隆冬树下一蒲团;渐愧此心如不了。廿年空费草鞋钱。
游 花 岩 温光熹镇日经龛一炷香。忘言趺坐伴琴堂;春来禅意超空色。任使桃花著靓妆。坐断时空老衲家。萧然静对白梅花;青山窗外伸头看。看我庵中煮苦茶。烹雪山堂万象闲。世缘终浅笑香山;主人待客传心法。吹火龙潭夜坐关。
新 秋 徐恒智淡淡秋光点晚庭。新凉闲望远山青;性情偏觉乡居好。四壁虫声趺坐听。心传一句静中参。趺坐山门对夕岚;平淡生涯还自得。秋灯深夜共僧谈。
独 坐 前 人频向心头认故吾。太虚云海月模糊;公余独坐真堪笑。天下本来一事无。
养 病 前 人郊居日日放新晴。晨坐南窗听鸟鸣;更喜病来尘累少。绿阴深处独经行。
劝持名念佛 俞德荫怜他枉受轮回苦。颠倒昏迷被欲牵;障重若非异方便。死生大事了何年。彻底悲心开秘藏。三根普被复何疑;缘深愿广仗他力。不念弥陀更念谁。苦口为君陈利害。只缘病久粗知医;信如智眼愿如导。念念洪名善执持。四土圆超称径直。三根普被莫迟疑。导归安养仗他力。惟此愿王不舍离。眼光落地悔何及。生死茫茫苦事多。梦幻尘缘无可恃。劝君念佛出娑婆。都待老来方学道。宁知未老身先伤。命随呼吸宜警惕。痛念无常惜寸光。
念 佛 吟 俞慧云习气多生苦执持。牵缠三毒贪瞋痴;忽如暗室明灯照。一句绵绵密密时。切愿先须固信根。迁流生死黯销魂;如母忆子喻何切。穷劫莫能报佛恩。迥脱根尘我法空。真常体露本圆通;竖穷横遍斯心要。念念相应六字中。忙时用靠闲时办。独恐闲时办未多;莫若当头悬死字。万缘放下念弥陀。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59063/
以上是关于「佛教」徐恒志居士:静坐入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徐恒志居士:静坐入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