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
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有个宋国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们特别聪明,可以帮他干一些活。但遇上饥荒年了,没那么多东西给猴子吃。养猴子的人就对猴子们说:现在闹饥荒,只有榛子给你们吃,每天七颗,早晨四粒,晚上三粒,这样就可以度过饥谨年了。于是来给猴子们分配食物,但
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
从这个寓言当中,我们能体会到:众生都是喜欢加法的,今天有了还不够,明天还希望再增加,一天要比一天增加。但修行人,恰恰相反,我们都是希望减少的。东西越少越好,烦恼越少越好……我们刚出家的时候,老法师就谆谆教诲我们说:“我们修行人,就是要学减法。天天要减少习气毛病的。”所以说到修行,说难也不难,因为我们无非是要去除自己不合理的习气毛病,学会不要被物所转,被境所惑。我们比较钝根一点的,最好立个目标:今年一年,要改掉几条毛病,这一个月要试着对治哪些习气。
佛在《法句经》里说:
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
但观自身行,作
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诫中,拘留孙佛的教诫偈也有说,虽说法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违逆他事,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所以,我经常鼓励那些初学者说:当
我们翻开佛的经典,看看每尊佛的教诫,无非都是告诉我们
就如拘留孙佛的这两首偈,如果我们去认真地思惟,认真地修。慢慢就能让自己的行为和心地纯真。得到修道的利益。
希望各位,好好地检点一番自己,看看我是不是把所学所闻的佛法都落实在修行当中了。阿弥陀佛。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647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朝三暮四」成语的由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