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些就说明了人生在世,受批评没有什么不得了;如果对人家的批评过分认真,那一天也活不下去。但是要注意批评,“有则改之” ,如果人家的批评是对的,就要改过来;“无则加勉” ,自己如果没有错误,就勉励自己,不要去犯这个错误就好了。
这一段是孟子答复别人,讲人生修养的话,青年人听了会有小感触,可能不会有大感想,要等年纪大了,才会知道 &ldquo
但既然听到了反面的诽谤,也不要掉以轻心,要反省自己,严格检查,在自己的心理、行为、道德上如有过错,立刻要改,因为别人的话,有时并不一定是讪谤。假使自己问心无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听到了谤言,也没有关系,只要学佛家的 “忍辱” 就是了。
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说:“从他谤,任他诽,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人就要做到这样。一个人的名位高了,所受到的反对与攻击会更激烈。后世所崇敬的圣人,在当时的遭遇却是非常痛苦的。从历史上我们得了一个教训,要想做圣人,一定要从极痛苦中站起来,问题在于受不受得了这种痛苦。
一个知识分子,做人、做事、做官,
孟子作结论说:“贤者” ,高明的人,就是佛家开悟的人。“昭昭” 是自己明明白白,使他人也明白,也就是自觉觉他。而现在的人,自己还是 “昏昏” 的,还去教人跟着他的样子去开悟以此 “误” 而教人 “悟” ,那可能吗?被教的人也误以为 "此误" 即是 "悟" ,那真是误上加误了。
在几千年前孟子的时代,人们就是如此,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旧如此。所以我说,不论古今中外,人类就只是这样一种生态,没有高明到哪去,时代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8926.html
以上是关于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