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衣一钵不离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三衣一钵不离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清·顺治
这首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的偈语,把出家人修道的崇高神圣境界形容得很明白。“天下丛林饭似山”,天下的丛林寺院,多得让出家修道的人吃饭不愁,挂单不完。“钵盂到处任君餐”,只要具有出家人条件,就可以钵盂随身万里游地到处参学,多么洒脱逍遥。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世间上有什么宝贵?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
出了家以后,潇洒超越的生活与一般人不同。袈裟又称福田衣,披了袈裟就等于穿了福田衣一样,可以做为世间上的福田。袈裟的宝贵,不在于它
出家人,肯牺牲小我,把自己奉献给大众,为众生消灾解殃,祈福化难,是生命的大医王,唯愿世间上的出家人都能知道自己任重道远,宝贵这一肩袈裟!
最初佛教出家人,以三衣一钵为代表,因此出家人不管云游何方,总是三衣一钵不离身。三衣指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总名袈裟。袈裟是坏色、不正色、染色之意。
三衣各有其用途与含意:
1、僧伽梨:又称大衣、祖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穿着,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时所着,以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2、郁多罗僧:又称七条衣、上衣、中价衣、入众衣等,为礼诵、听讲、布萨时所穿着,用七条布缝制而成。
3、安陀会:又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为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用五条布制成。
三衣的制作方法,首先把布割截成一块块缝制而成。此源于一日佛陀见一畦畦的稻田,便对阿难说:过去诸佛衣相如是,后乃依此做衣相。制作三衣时,把割截下来的布片缝成田字形,称为福田衣,表可供善信种福之意。由于经过割截缝制而成,故又称割截衣,具有三种功用:①杜防法衣他用;②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③避免他人盗取。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
根据《藏义经》说,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永明延寿禅师《戒序仪文》说,莲花色比丘尼曾披袈裟作戏,以此因缘,得值释迦牟尼佛所,出家证阿罗汉果,由此可见袈裟之尊贵。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钵又名应量器,有三事相应: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体相应——钵体质粗,使人不起贪欲;量相应——应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无论是三衣或钵,都代表清净的僧团,象征修道者的人格。顺治皇帝诗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顺治皇帝赞美钵盂袈裟,也就是赞美出家的僧团。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894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三衣一钵不离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三衣一钵不离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