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12 20:2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

2、或作变易染违犯,怠情不施犯非染。

3、身病或法未通利,方便调伏无违犯。

4、伺求过短无诚心,以恶威仪无羞愧。

佛教知识楞严咒浅释

根根性未成熟,于广教法难持受。

或生违缘诸怖畏,不起信解生邪见。

增长邪执绝听受,多生非福致衰恼。

得法在手妄传布,如是不说皆无犯。”

此条是关于法施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提供法施。

1、对于他人来请教法理、修行方法、仪轨或求经书论典等,若怀有“嫌弃”、“瞋恨”、“恚恼”、“嫉妒”等心而“不施予”,或作“答非所问”、“非正法理”的“颠倒错误”的“变易”相似答案,皆为“染犯”。

2、若因“懈怠”、“懒惰”等而不施者,则是“犯而非染”。

3、若是因自身生病不能“堪为”,或自己的修学不够,“法未通利”,或为调伏对方的傲慢等心,或为方便示现“佛法珍贵、难遇难求”等而不施予者,不犯此戒。

4、如果求法者怀着“不诚不敬”的心,来故意“吹毛求疵”、“伺求”“过失或缺点”的;或没怀“羞愧”心而显现的“粗恶威仪”的;或是钝根根性,听受 “深广教法”的根基未成熟,难以受持所听所闻的;或听受后会生起违愿的;或听受后会生“怖畏”的;或听受后不但不生信解反生邪见的;或听受后会增长邪执从而“断绝”“听受”佛教其他经法的因缘的;或听受后生起“邪见邪行”而造“非福(恶

佛教知识 大雄宝殿

)”之业,于现世“损坏”福报,于来时得“恼害”之恶报的;或“得法在手”后,为“名闻利养”、“增益傲慢”而“虚妄传布”的。对以上几种来“求法”者,“不施予”“不犯”此戒。

关于会生“怖畏”,是指难以接受所听、所闻、所证。《华严经》和《天台四教仪》认为:大乘菩萨道的五道十地,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在见道位(初地菩萨)前的加行道位时,又分为: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当行者修行到了“忍位”时,对于佛教所讲的空性,才会在“概念心的理解上”有

佛学入门必背500个常识

了能接受的相对真实的正确了解和“堪忍

佛教入门知识 赵朴初

”,因为了解空性就会摧毁一个人无始劫来对“万法”的“颠倒”认知。有一次,当宗大师讲解空性时,在座的一位弟子突然紧紧抓住自己的衣服,显得非常惊恐,似乎长期以来的“我”等什么也没有了。宗大师观察后说:不必惊慌,你已经真正了解空性了……释迦佛在二转法轮时才讲甚深空性,正是因为在初转法轮时听众根基不够的缘故。

昔时,提婆达多曾向佛陀和阿难求学神通,都没被应许,因为佛陀和阿难知道他学了神通后,会造更大的恶业,现世衰损福报,来世堕落地狱……

以上若是违犯,就会障碍“摄善法戒”的“布施度”功德的圆满。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911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731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