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

无作戒体的生起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就是能受之心。
能受心,即得戒之本。为什么要受戒?要发起大菩提心。什么是大菩提心?就是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菩萨戒里面常讲慈悲心、孝顺心,以慈悲心作为成佛的种子,展开三聚净戒的施设:摄律仪戒,就是止一切恶;摄善法戒,就是行一切善;饶益有情戒,就是以同体的悲心来普度众生,并以此作为最高的目标。
能受的心,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有上品的发心,才能感得上品的戒体。上品的发心,就是不仅自己志愿成佛,乃要令一切众生同成佛果。
第二个要素,就是所缘之境。
所缘境,即发戒之处。这个戒法是由境界来制的,无作戒体也由
未受菩萨戒时,我们对法界有情和非情之境常常造恶,造恶这个恶法也就变得很广大。现在我们翻邪归正,以善心善意去行善法,所缘的境界是十法界众生的依报正报,就在法界有情和非情的境界上也生起了无量的善法。
所以,境界无量,戒体也无量;众生无量,我们发大悲心、行菩萨道来救度众生的方法也无量。
《普贤行愿品》里为什么要谈“恒顺众生”?
是因为由法界苦难的众生引发了菩萨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了菩提心,由菩提心生起了六度万行的菩萨大行,在无央数劫的过程中捍劳忍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圆成一切种智的佛果。
普贤菩萨证得无上菩提的初始原因,是缘于有众生。既然由于众生才成就菩提,所以这个菩提属于众生。
既然菩提属于众生,成就菩提的这尊佛就一定要报众生恩,就一定要在生死苦海去救度众生。如果没有众生,这个菩萨的三聚净戒也发不起来;如果三聚净戒发不起来,戒体也就谈不上了。
《梵网经菩萨戒》不断地在点示慈悲心问题、孝顺心问题。我们对所缘之境—&mdash
有情的境界就是十法界的有情众生: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无情的境界就是一切山河大地、树木花卉等等。
第三个要素,就是所发之业。
所发业,即无作之体。由大菩提心缘众生的境界,发起了菩萨的大弘誓愿,而且要达到目的,揽菩萨戒法归到心里面来,这样我们的心与戒法符合、相应,就生起了无作戒体。
无作戒体成就善行功德,凝聚为成佛的种子。由这个种子不断熏习我们的妄心,就自然地生起止恶、防非、修善的功能作用。
戒体是非常神妙的,这个菩萨戒的戒体直至成佛,都会跟随我们,它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律宗的大德都倡导大家来受菩萨戒。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daanfashi/1915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