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佛陀成道之后,严格持守戒律,广为度化有缘众生。在弘法过程中,即便受到恶人辱骂,佛陀也会忍辱无嗔。曾有一个恶人听说佛陀行大仁慈,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前来骂佛。当恶人骂佛时,佛陀默然不语。等到恶人骂完了,佛陀问:“你拿礼物送给别人,这个人不接受你的礼物,礼物还是你的吗?&rd
佛陀不仅是忍辱无嗔的典范,还告诫弟子,当有恶人听说你修善行,故意前来扰乱时,你应当禁闭自心,忍受恶行,切不可心怀嗔恨,责骂恶人。你若能做到忍辱无嗔,作恶者会自感无趣,就不再继续作恶了。忍辱无嗔是学佛者必备的基本修养,佛陀在诸多经典中都讲到忍辱无嗔的功德利益,如《大集经·月藏分》云:“忍能息诸怨,不害于众生;忍能离偷盗,忍能舍淫欲;忍能致妄语,两舌绮恶言;忍能除贪嗔、及离邪见意;忍力成施戒,精进及禅那,般若波罗蜜,能满此六度。”佛陀指出,忍辱能够使人远离贪嗔痴三毒,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度。《出曜经》也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佛陀认为,一个
忍辱无嗔一个学佛者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不仅诸佛菩萨劝人忍辱无嗔,古圣先贤也都警示世人要忍辱无嗔。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大师指出,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忍辱无嗔,随缘度世,安分守己。
明代圣贤之书《围炉夜话》云:“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格吉指出,在遇到令自己发怒之事时,应当学会忍辱无嗔,若是小辱不忍,则将遭致大的祸患,因此,当谨慎对待外来之辱。
《增广贤文》中又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即劝人要忍辱无嗔。人活于世,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生气发火。在遇到发怒生气之时,切不可太过于冲动,更不可作出丧失理智的事情,否则就会遗恨终身。因
《增广贤文》中有很多格言,都劝人要忍辱无嗔。如“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人们常用“缩头乌龟”来骂人遇事忍辱躲避,不敢与人相
关于忍辱无嗔的格言,还有很多,诸如“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等等,这些格言都劝人在遇到各种与人争论,或者令人发怒的事情时,能够少说一句不善之语,暂时忍耐一下心中的怒火,则可化解矛盾,平安度世。
忍辱无嗔,不仅可以全身远祸,还可与人结下好的人缘。曾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一起旅行。途中,两人因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人还打了另外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一言不发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中,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了,幸好有朋友的奋力救助才得救。在被救起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好朋友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之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昵?”他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朋友帮助,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当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时常铭记他人的恩德,即便是无端被人羞辱,只有能够做到忍辱无嗔,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结交真诚的朋友,赢得他人的尊重。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19591.html
以上是关于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