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皈依-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
有一次,我到繁华的首都北京出差,晚上路过一座天桥,站在天桥上往远处望去,马路上开着车灯的汽车形成一条穿梭不息的“灯流”,这条蔚为壮观的“灯流”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夜景画卷,仿佛在向我生动地展示着人心的繁忙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在感叹“灯流”的壮观之余,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如此多的车在川流不息,坐在车里人们都在为什么而奔忙?”
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这里聚集着世界各国的商人。走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你会看到各种年龄、各种模样、各种身份、像潮水般忙碌的人群。看着这些人群,我也情不自禁地问自己:“如此多的人,他们正在为什么而奔忙?&r
在火车站、飞机场,在超市、广场、街道,在许多旅游景点,在各种娱乐场所,在每一幢办公大楼里,甚至在寂静的山村、农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群。每当我看到这些人群,我经常问自己:“他们正在为什么而忙碌?他们为什么而活着?”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多年,世人的种种说法也不一而足,但都不能使我完全信服,并曾使我一度陷入思想的混乱。直到我契入佛法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有的凡夫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着,这个目标就是——趋乐避苦。如《二规教言论》中说:“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除圣者外之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不是吗?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个人不希望得到安乐呢?又有哪个人希望得到痛苦呢?除了圣者菩萨外,有哪个不是为自己的利益在奔忙和追求呢?事实上,除了去除痛苦、得到安乐之外,他们没有其他追求了。假如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一个喜欢痛苦、讨厌快乐的人,我想我们一定会很失望,因为这样的人根本不存在!虽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头脑不正常人宣称自己喜欢痛苦、讨厌快乐,但观察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现,这只是他们主观上所做出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而已,如果我们故意让他们的肉体遭受痛苦时,他们会本能地做出回避痛苦的反应,如果故意让他们遭遇他们所喜之事,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快乐的表情。
我们辛苦地工作,表面上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具备快乐和幸福的机会;我们吃饭是为了解除饥饿的痛苦,获得饮食的享受;我们穿衣是为了去除寒冷的痛苦,获得温暖所带来的快乐;我们交流,是为了去除孤独的痛苦,获得相互理解的快乐;我们睡眠,是为了去除疲劳的痛苦,获得休息的安乐;我们喝水,是为了去除口渴的痛苦,获得无有饥渴的安乐&he
为什么要探讨人类行为的原始驱动力问题呢?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刻观察并注意到这个事实,才能理解佛教中“皈依”这件事情的真实内涵。只有真正明白了“皈依”的真实内涵,我们才可能真正进入佛门。
对于一个人来说,“追求安乐、回避痛苦”这个追求和目标本来是一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在实现方法上却有贤劣之分、天壤之别。
观察世间凡夫获得安乐的方法,其共同特征就是将安乐建立于自心之外的外境之上,如拜金主义者、拜权主义者、拜情主义者等等,他们将自己的安乐建立于金钱、权利和男女之情等外境上,他们实际上是金钱、权利和男女之情等外境的皈依者。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如果将安乐建立于外境之上,也即“皈依外境”,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外境是无常的、迁流不定的、幻化不实的,将安乐建立于暂时存在的外境之上,就好比在沙堆上建大厦,这样的安乐大厦终究会倒塌。
《入菩萨行论》中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如果将安乐建立在外境之上,则终究会一无所获,我们只有将安乐建立于自心如如不动的本性之上,这样的安乐才是真实可信的,因为我们每一个
佛教皈依的真实内涵就是在内
忙忙碌碌为安乐,可是却不明白心灵的奥秘和安乐之道,这是世人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从今以后皈依自心——也即将安乐建立于自心的正确信念和如如不动的觉性本面之上!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0046.html
以上是关于皈依-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皈依-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