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08 15:2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说,慈不掌兵。孙子也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而我认为,慈能掌兵。因为,慈悲无敌。

慈悲是什么?即仁爱,即博爱,《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大慈天下乐,大悲天下苦。

慈悲,总是与包容、宽恕等联系在一起。为此,从慈悲出发,我们做人做事,总应如古人所言: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以及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使尽。也就是,正如俗话所说,为人做事要留点余地,留条后路。

佛教分慈悲为三种:第一种,小慈悲,叫众生缘慈,有分别心存在,如对父母师长等慈悲,

佛教牌位知识图片

对他人就不怎么样。第二种,中慈悲,叫法缘慈,进入无我状态,不分人我,但未达完全无分别境界。第三种,大慈悲,叫无缘慈,我们平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种绝对无条件的慈悲。

《大涅槃经》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予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慈。《维摩诘经》说: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大众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

佛教养生知识讲座视频

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斯也。此所说的,就是大慈悲也。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大智度论》是这么说的。佛教两大核心即慈悲与智慧,也就是悲智双运。可以说,有了慈悲,此娑婆世界,就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为此,我提倡推崇慈悲主义。在本人总结的佛教十大核心理念,即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

佛教知识目标

、中道、圆融、和合与共生中,慈悲就被我排在首位。

那么,如何修得慈悲?我认为,第一,要修佛性观,即人人

佛教知识易中天讲解全集

有佛性,人人将成佛,慈悲予人,就是慈悲予佛,人佛非异,人佛一体。第二,要修轮回观,因缘生法,众生轮回,无始以来,人人互为父母兄弟姐妹,慈悲予众生,即是慈悲予亲属。第三,要修平等观,众生受轮回,皆有生老病死,也都将成佛,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穷富贵,不论种族宗教,不论处于东西南北,不论属于古今中外。总之,究其本质,众生平等,无有分别。我心同人心,我意同人意。我之不欲,勿施于人。吾之乐也,他之乐也。修好佛性观、轮回观、平等观,我们人与人之间便会有同理心与同情心,就会有悲悯心与慈悲心。

慈悲,往往能够使人起死回生。

有个感人故事:主题词——绞刑台,母亲,儿子,死亡,慈悲。故事发生于伊朗,一个叫巴拉勒的男孩,17岁时,斗殴中致死另一名男孩。杀人偿命。 24岁时被拉上绞刑台。他脖子被套上绳索,脚踏凳上,死亡男孩母亲及千百人于刑场见证。当刽子手要踢开凳子的一刹那,死亡男孩母亲一下冲上绞刑台,制止了刽子手的行动,她将巴拉勒摔一巴掌后,含泪为他解除脖子上的绳索。在绞刑台下的巴拉勒母亲及见证者们一下子惊呆了,震惊了。巴拉勒母亲一下子爬到死亡男孩母亲的跟前,扑通跪下,两位母亲相拥痛哭失声。死亡男孩母亲说:已经有一位母亲失去儿子,日夜悲痛,将心比心,我不能让另一位母亲也失去儿子,悲痛日夜。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111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慈悲是佛道的根本;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562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