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07 00:4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为什么信佛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什么原因呢?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太多了,你不知道这是在造业。如果对照一下《大集十轮经》,你才知道身口意十业,十善业跟十恶业,十恶轮跟十善轮,特别难防护的。我们认为好像很容易,那是骄慢的想法,不是真实的。所以,菩萨以殊胜的方便善巧智来行布施,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布施,当你行施的时候,要发心要发愿,一定要具足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同时菩萨以财布施,为除灭一切众生的苦恼,所以发心布施。众生在苦难当中,你发心布施,给他财施的时候,你要发心善巧方便,发心要引他入法,要引导他成道了脱生死;你还要放下一切,这不过是用财来引导他而已。所以佛教讲,度众生的时候,先以欲钩牵,渐引入佛道。先用他所喜欢的,他所缺乏的,引诱他,渐渐就能引入佛道,摄受他。同时在菩萨发布施心的时候,不需要跟人家比;不需要说那个舍钱多了,我必须胜过他,他舍一万,我要舍二万。人家是什么财力,你是什么财力,不要比,不要想超过别人。你行你的道就好

行一法师佛教基础知识

了,没有胜他的心,无有粗犷心。粗犷心,心不柔和,不善顺,不调柔的意思。

当行布施的时候,财大气粗,夹杂了种种不干净不洁净的心。财大气粗不是供养心,所以我们在《地藏经》第十

网络佛教知识点大全

品上讲,地藏菩萨请佛说校量功德,说这个众生布施功德,为什么有一生享受?有十生享受?有千百亿生享受都享受不完?同样的财物没有增加,原因是什么呢?心不同。必须以菩提心,起码要没有胜他心,没有这种粗恶的心。

还有嫉妒心,嫉妒心很多人都有。还有悭吝心,虽然布施了,后来又后悔了,舍不得,悭

佛教知识大全三宝

贪嫉妒的,还有吝惜的。

这类行布施,不论所施的物,或多或少,“下至一食”,乃至布施个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日初时,日中时,日末时,三时都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大。甚至于连福德都没有得到,特别是对三宝,对众生也如是。无论布施的多寡,不要给自己求受果报,施不望报。我们中国的儒家也是这样的想法;布施望报的时候,你是有所企图,那不是布施了。乃至于布施虽然很少,也希望人家还报,这已经不是行布施了,“我做了好事了!”那样你的目的不纯了。

要是

佛教文化知识讲解人卓玛

发心布施的,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不要想证得阿罗汉果,这样发心就太局小。我们想了生死,那么断世间的集因,完了就是消灭世间的苦果,以修道的因,证得偏空的涅槃,不是究竟真空的涅槃,这种是求声闻果。想了生死,要证得大般涅槃,你发心就求佛果,发心就求证得菩提果。发这个心布施,是菩提心。所以说,不要希求独觉乘的果位发心布施,不止声闻乘的果位不希求,独觉乘的果位也不希求,两者合起来,就是二乘的果位。

于所施的物品,所施的物质,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就是求成佛。完了,做善事不论大小,念念的都是希求成一切种智,希求成佛果。这样的发心,就对了。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mengcanlaoheshang/2182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498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