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孔夫子生在春秋时代,这个时候是周朝,周朝到了后期,王室衰弱,名
那个时候的诸大夫们,“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相当于现在的总理、部长。他们见多识广,阅人无数,学识、经验丰富,通过看一个人的举止,听一个人的言语“亿而谈其祸福”,“亿”是猜想。
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的大夫看人的言行举止,就会推测他的吉凶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公羊传》《穀梁传》等书中看到。可见,吉凶祸福是有预兆的。
有人可能会问:言行举止是当下外表的行为,吉凶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呢?下面我们来讲原因: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萌乎心而动
人心
这是观察人的两个原则,一个人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诚实,待人诚恳,能够换位思考,体贴关心他人,处处能替别人着想,这个人将来就有福。
相反,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损人利己,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绝对不做,为人尖酸刻薄,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则此人定为薄福之人,不日就招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也只是他命中的福所显现罢了;即使命中福厚,倘若心行不善,福也会折损消亡。
由此可知,如果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福报一生享不尽,其余福后代子孙也一定都能享受到,这是事实
总的来说,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身心的痛苦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灾祸。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2333.html
以上是关于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