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8-02 13:3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变化的就是梦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

佛教基本知识周叔迦pdf

真空变幻有,空有不二。如何观空?诸法如幻,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空,而是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梦幻泡影,刹那刹

佛教用品的知识

那在变化。

佛教杵的知识

当体即空就是佛在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这个很重要。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爱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这是生死根本。

要抛弃生死根本,达到当体即空必须修如幻三昧,这是佛教的心印,也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合。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无常、无我,最后就可达到涅槃境界。

衡量佛经的真伪就用三法印来鉴别。若以普通的历史考证学、考据学来对待,是极端错误的,那样子等于有个时空观念,所谓时间、空间属第六意识的范围,而佛法超

知识份子也信佛教为什么

过寻思、超过第六意识,是一种内心境界、自证境界。

《华严经》有首偈子:“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要识佛的境界,须把意识打扫干净,进入空观,当体即空,心胸很广大,那就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和第七末那识的范围,不再执我,这就是广大的佛心。

有这个广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就是佛心。禅宗又称佛心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心不明怎么见性?所以心地要打扫,否则没办法见性。

如何打扫?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保持正念,生活上处处利益别人,护法,弘法,作贡献。这样内功、外功结合起来,才能打扫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见性。

总之,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达到一切法当体即空,彻底消灭第六意识的杂念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那么在世俗方面就要看得淡,放得下。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这个就是实际修行的方法。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361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319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