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7-31 20:4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

佛教知识美句

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

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什么叫佛教里面的善知识

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

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

第一个,或求利养,

西安佛教知识学习

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

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

关于佛教的问答知识的书

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涂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430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250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