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炼而精,镜以磨
今之学者,吾惑焉,任卤莽之质而不知革,益骛外之习而不知返。投铅铁于真金,求斤两之多,不知其杂伪不堪也。用白墠涂镜,欲光明洁白,不知其埋没愈甚也。
真有志圣贤佛祖之学,必先易众人所难,缓时流所急。师于古,不师于今。考于人,不信于意。说我过者如良医,誉我善者如鸠酒,千古道脉期我者,为明师良友,眼前活计诱我者,为恶友魔党。看一经,思与身心当下相应。睹一事,思与本分有何损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贤与不贤皆能益我矣。傥见善不能随喜修学,见恶轻慢毁侮,是善恶皆能损我矣。嗟嗟!善取益者无往非益,甘自损者无往非损。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奈何不深思哉!
予生过失最多,未能寡过,安能策人?然法友果能自策,予之过,即法友药也。予惟实无片长,故无可自炫。今法友纵有长处,亦当学予之不炫。予自省,真不如一切人,故断不敢轻一切人。今法友纵胜一切人,亦断不可轻一切人。予惟无所不师,故无偏师,今法友纵偏师予,亦宜学予无所不师。
至若专研教观,事忏摩,送想安养,
呜呼,世衰道微,师资谊丧,相縻[mí,捆、栓]以名,相羁以势,谁复知有出生死、成菩提事?口云为生死,培生死者有之。口云求菩提,背菩提者有之。总由不破我法二执故也。然此二执,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日夜流注,曾无间断。舍此不究,而别究教观。舍此不忏,而别修忏摩。舍此不净,而别求净土。岂自觉觉他之道哉?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541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