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心宜事理圆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发心宜事理圆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发心宜事理圆融
自性迷就叫众生,自性悟就是佛。既然是迷的众生,也是自性的一种迷,你觉悟了就等于度脱了。自性是佛道,你觉悟了的自性就是佛道。既然是自性里面的,那也就很容易成就,不是心外的。所以圆教的发心,特别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那建立了这
要理解这个菩提心是虚空之心,这是胜义谛里面的一种知见,就是菩提心是离相的,是无相的。自性本来不生,自性空故。这个虚空非色、无见、无对待、无漏、无为。但是虚空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一切有为的物相,都要依虚空来建立。如果没有虚空来遍一切处,那就会有障碍。所以谈般若系经典,常常有一个知见:正因为有空义故,一切法才能成立。没有空就成立不了一切法,这是深刻的辩证关系了。
所以这个菩提心就犹如虚空,无相,不要执著还有个虚空之相,那都是不对的。就在如虚空的这个菩提心里面才能生起利益众生的智慧,才能去知恩、去报德,才能生起慈悲心,才能生起对一切众生的同体感。所以是以无相的、空性的心发这个愿,虚空之愿。愿是缘起法,所以有时候讲无愿之愿。自性本体无愿,但又生起了这个愿。
虚空之行,有时候称为无行之行。本体上是无行,无造作,但是缘
“行虚空之行”,无行之行。“证虚空之果”。这里注意了,这个果你也不要以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无智亦无得,以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你是不是阿罗汉?你觉得你是阿罗汉,你已经就不是了。所以“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不是有个真实的法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要当下体会那个空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还发什么心,还有一个菩提心的实体吗?这是没有的。所以菩提,无论初发心还是它的果,无处住,就是要把握它的空性。
这就像度众生也是,行虚空之行,你不是要去度众生吗?但还不要执著你有真实的众生可度。《金刚经》告诉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要生什么心呢?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要把握这个空性,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众生。如果有一个真实的众生,那你就著相了。著相就体现为四相,如果一个发心的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能发和所发都是寂静、无相、无我,这才是菩提。空性也无空相之得,这个“空”也得要把它空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就称为“毕竟空,无所有”。要去把握这个义理,这样才可以说你达到了圆教的发心了。所以说终日度生,终日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还要勤勉地去度众生。一个是在理上说,一个是在事上说,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才有圆教的味道,“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daanfashi/2584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发心宜事理圆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发心宜事理圆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