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者,仁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学-人者,仁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义道德的仁。“仁”字是一个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里面讲“亲也”,二人为仁,人和人之间要有一种亲近的关联。仁更有甚深的含义。古代的仁字是上面一个“千”字,从千从心,下面一个“心”字。由这个会意,仁是千心,是很多心。古人就有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然人的面貌千差万别,性格各异,但是那个心就是一个。“仁”有时候解释,这边这个“人”——左边的人;右边二横,一个指天,一个指地,能够跟天地合为一体,所谓能达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的境界,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在《论语》里面,很多处都讨论“仁”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儒家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但在《论语》里面并没有给“仁”一个标准的定义,而是应弟子不同的提问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回答,那是针对颜回来问的——“颜回问仁”。颜回在孔子弟子当中那是上根利智,子贡、子路可能是中根机的人,司马牛也问仁,就随顺他的根机来说,可能不同的根机他会不同地来回答。
颜回问仁,孔子和盘托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可能我们看这些都是一头雾水—&mdash
那“请问其目”,怎么保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勿。这些就谈到仁,一种本体性的形而上的那样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一般人达得到的。颜回只是“三月不违仁”——跟仁的境界相应,安住在仁的境界,最多维持三个月,其他的弟子可能就十天、八天、两三天,甚至一辈子找不到感觉的。上根利智谈本体,这就像参禅,禅和子来问:“什么是佛?”“汝即是。”他马上就承担了:“唯。”就像大梅禅师参马祖:“什么是佛?”“即心即佛。”他就当下承担,就有住山的本钱。颜回问仁,就有这种感觉,他就承担了。其他人问什么是仁?“忠恕而已”,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仁。从功能作用也可以说得通,但不是谈那种本体性的。
所以,一个人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得要有一种对仁境界的相应,以及跟仁的行为相应。跟仁的行为相应,首先这列出四种。
第一“仁慈”,人得要有仁爱之心。能够契入到那种同体感,才会当下体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跟自己是同体,这种同体的无缘的心就生起了同胞心、同体感、兄弟心,这有点像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
由这里他就生起了恻隐之心,“恻隐”就是那种同情心、怜悯心。在《孟子》里面讲恻隐心,比如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井边在那玩耍 ,他不了解危险,要掉下去,一个人看到他一个小孩子要掉下去的那时候的心就有恻隐心。不管是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赶紧要帮助他,让他离开那个危险的地方。人心就应该要有这种恻隐之心。所以,孟子讲人之四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都没有,就不是人。
第三就是“自利”,自利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仁者,一个仁者是任重而道远的,首先要自己修圣贤之学——作圣。《尚书》讲作圣的学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但我们现在人读《尚书》都会看得一头雾水,什么叫克念?什么叫罔念?什么叫作圣?什么叫作狂?这叫“希圣希贤”。自利就是《大学》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家看《大学》。“大学”,不要理解成念完高中念大学。不是这个意思。
“大”是从心性上来说的,其大无外的心性,是心性之体为大;“学”是觉悟的意思。由体生起觉悟之用,或者通过觉悟的修德来领会、契入到这种本体的本觉,这叫大学。“大学”的学问,首先第一个就是“明明德”,第一
完成了自己的修养,就要去“利他&rdq
能具有同体的仁爱之心,具有恻隐的恕道的精神……儒家文化讲,恕道就是同情心,深厚的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身上,这可以称为道德黄金律的。进一步地,去利他,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好东西尽量也要让他人获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的话,那就叫残忍。所以自有人类以来,一切的国与国发生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战端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同体的仁爱精神所导致的。
如果有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是要保护同类的,也要保护异类的蜎飞动物,也要保护无情的山河大地,因为这些都是跟我们同体的。伤害了他人,等于伤害自己;吃了其他的动物,最终也要被这些动物所吃;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反弹过来的,自己倒霉。这都是“仁”内在的这种法义传达的信息。
《人字发隐》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daanfashi/26050.html
以上是关于大学-人者,仁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学-人者,仁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