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宽运法师:如何认识佛教?--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宽运法师:如何认识佛教?--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宽运法师:如何认识佛教?--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2020-11-09 10:14如何认识佛教?(上) --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引言
现今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都不太了解佛教。甚至是误解;其实佛教比科学更科学。比哲学更哲学。比心理学更能深入分析人心。古今中外。许多圣哲伟人。对佛教的真实义理都非常折服与推崇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能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它宗教创教人。」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尼赫鲁说:「要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和平的气氛中进行。就如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研究过《大藏经》。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并写道:「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死板的信条教
一、佛教与科学之比较
科学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科学虽然与佛教同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然而科学的知识是从感官而来。是变幻无常的。今日的定律也许会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并非永远不变;而佛教的教理。却是佛陀以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所证悟、发现的自然法则。这个「法」是宇宙本有。历久弥新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因此。佛学的提倡不但与科学完全没有抵触之处。反而在科学的方法与效用上。提供更精确的检证。
1. 佛教教义与科学理论之分析
在教义方面。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
科学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它的研究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的精神在于客观。重分析。凭实证。以求出研究的正确结果。佛教经典的组织、结集与传译的作业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严谨等。都合乎科学的精神。例如东晋道安大师将佛教经典的组织。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序分又有「如是我闻」等语。具足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是指为何 (Why)、何事 (What)、何人 (Who)、何时 (When)、何地 (Where)、如何 (How))相似。又与科学上作者写实验报告相同。实验报告开头必须将实验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间、地点、实验目标、使用仪器材料一一列明。再记录实验的本文。以表示此报告的准确性。此种叙述法在二千多年前。已为佛教所采用。同时。佛经的结集与传译亦是十分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佛教史上几次的经典结集。每次与会者都在五百人以上。在会中诵出三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佛经的翻译。如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人员多达三千。译场中有主译、证文、证义、译语、笔受、缀文、刊定与润文等职别。每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组织严密。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此外。佛教经论的注疏分析也是十分缜密。例如科文是为方便解释经论而将其内容分成数段。再以精简扼要的文字标示各部分的内容;科图则是将科目全部以图表示;对于经论注疏内容繁复者。往往将全书分为若干卷。又将全经三分。再以天干地支细分为若干目。其分析之细腻。较之科学分析。有过之而无不及。
3.佛教教义的实践与科学精神
佛教一向注重解行并重。在经文的「流通分」大都载有「信受奉行」之文。可见佛教崇尚实践。经由实践而与理论相互印证。这是相当具有科学精神的。佛教的修行是有层次、有系统的。例如:禅宗祖师常说「要提起疑情」、「要大彻大悟」。这正是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净土宗的修行。主张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正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再如一般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说明学佛的第一步要皈依三宝。这是确立信仰;从发心信仰到究竟证悟。尚有解、行的过程。而且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是周而复始的。总之。佛教不仅在理论上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就是在实践的法门上。也是循序渐进。相当缜密而科学化的。
二、佛教可助长科学的发明
佛教其实可以说是指引科学的明灯。在佛教教理中。蕴涵许多有关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深邃思想与概念。可以提供科学研究发展的构思与方向;另一方面。科学越发达。则越能印证佛法的合理性与真实性。例如佛经记载:「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如今透过科学仪器。证实此说非虚。
又如佛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广大无涯。不可限量。(其间充塞无量无数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见的太阳。周围都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二十七个卫星。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由如是众多星球所构成的太阳系。在佛教名为一个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名为一个佛国土;而宇宙间佛国土之多。实不可限量。
如何认识佛教?(下)
--佛学与科学的关系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士。有世界名曰极乐」。《药师经》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如来…。」如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无量佛国土;然每一佛国土中。皆有无量众生居住。为诸佛教化的对象。
经上说。十方恒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其中所指的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今日天文学家已证实: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而太空中竟然有数不尽的太阳系。不过仍未敢肯定千千万万无数个
由此可见。佛教天文学不仅开拓了人类的思想领域。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因为基本上。佛教不仅教义合乎科学的辩证。而且佛经的组织合乎科学的方法。佛法的修行更合乎科学的精神。
三、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确实已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人的医药服务、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信息科技的便利。以及日常用品的电器化。乃至饮食营养的丰富。较之上古时代。茹毛饮血。固然相去天壤。即与科学落后的国家相比。亦有天堂地狱之差。人们在物质方面。已获得穷奢极侈的享受。当然这些都
人为了追求更丰富、更奢华的物质享受。不得不拼命去赚取金钱。甚至不惜挺而走险。去偷、去抢。以为有了金钱。名誉、地位、娇妻美眷。洋房汽车......无不随之而来。于是金钱成为人生命的主宰。人竟沦为金钱的奴隶。多少人因金钱而作奸犯科。多少人因金钱而夫妻不和、父子反目。又多少人为追求金钱而神魂颠倒。醉生梦死。殊不知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很多东西。并非金钱所能买到;何况。有钱人并不一定幸福快乐。因为有钱的人。既要妥善保管财产。免被他人抢劫敲诈;更要投资保值。免遭受贬值的损失。终日营营役役。忙碌不堪。万一股票滑落。或经营失败。个中苦况。更是贫穷的人没法想象的。
此外。所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类所居住的国家。一旦受到外侵或内乱。生命财产。固然难保;而且水火无情。亦可使人财富毁于一旦;近年来。各地天灾不断。人祸连绵。实在令人惨不忍睹;或治安欠佳。盗贼为患;或儿孙不肖。吃喝嫖赌。皆可以令人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所以《大智度论》说:「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火、若不肖子。」
何况人命无常。青春不是永恒的。转瞬白发苍苍。老死将至。家财万贯。又何济于事?再多的金钱仍难免一死!可惜。现代人无法跳脱物欲的束缚。形成人与人争、国与国争的混乱时局。
所幸者。近代西方科学已经察觉到「精神」与「物质」是相连不可分割的。也相信世间万象(物质)的内涵。还有许多目前科学未能解开的谜底。是未来科学研究努力的目标。不过这些努力仍须在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的法则下进行。
因此。佛教强调行解并重。并不单是着重在知识的累积。而是在精神意识的豁达与智慧的开展。佛教深知「精神是物质的内涵。物质是精神的作用」。所以。如果科学家们。能在促进物质文明的同时。兼顾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采纳佛学少欲知足。自净其意。安贫乐道的思想以修养身心。推展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我精神。自利利他。使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均获得平衡的发展。如此。必能补救科学偏于物质所造成之弊患。罗素曾说:「在真理发掘方面。科学需要佛教;在物质文明方面。科学更需要佛教。」确是至理名言。发人深省。
结语
信仰无疑是宗教的出发点。正信的佛教讲求信、解、行。证。而信、解、行、证的「信」。不仅有信仰的含义。更是一种信任。因对佛的信仰、信任而要求去解(认识)佛的教义。通过「行」(实践)。得到「证」(证悟)。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念。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彻底觉悟。
如前所述。佛经上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眼前一滴水。「八万四千虫」。这些在今日都已得到验证。但二千多年前佛是在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证得的。这说明在向外寻求探索、发明仪器扩大人类探测能力的实证科学之外。尚有另外一种从内在体验出发。通过研究人性本心而认识外在世界的悟证途径。
佛教认为。万物皆含识、众生皆有情;而最重要的是。众生皆有佛性。所谓觉悟。就是认识到贪、瞋、痴、慢、疑皆为人类所有之劣根性。因而必须通过解与行。才能回复本有的佛性。爱因斯坦说:「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
所以。正信的佛教必然反对迷信。尊重科学。而真正的科学家必然尊重佛教。唯这样的信仰。才能使人类道德趋向高尚。使科学发展有更明确的目标。令一切科学的发明都用于和平的建设上。使社会更文明、和谐。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快乐。(全文完)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5480/
以上是关于「佛教」宽运法师:如何认识佛教?--佛学与科学的关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宽运法师:如何认识佛教?--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