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客来客往,自心不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客来客往,自心不动
《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动念这一念心,一个是“客”,一个是“主”。“客”,是指我们的妄想,像空中的灰尘一样,始终是来来往往的。既然是妄想,来也好、去也好,就像灰尘一样;能够知道妄想的这念心,像虚空一样,始终是寂然不动的主人。
客来客往 自心不动
憍陈如尊者云:
我们这个心也有客人、也有主人,能够契悟本心,作得了主,就是主人。禅七当中经常跟大众开示:“要处处作主。”作不了主,就变成客人;成了客人,就成了生灭,就流转三界、流转生死。
什么是能够作主?一个是静中能够作主,一个是动中能够作主;一个是顺境能够作主,一个是逆境也能作主;不但白天能作主,晚上也能够
不受诸尘 灵明独耀
憍陈如尊者又举了一个譬喻:“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刚刚下过雨,天空非常清凉、清新,一片云都没有,晴空万里。阳光从房子墙壁的缝隙照进来,房中的灰尘在空中飞扬,看得清清楚楚。“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房子里的灰尘在阳光下飘扬不停,但是房子里面还有一个空,这个虚空始终是不动的。房子,就譬如我们的四大。阳光是什么?我们这念心一专注,回光返照,一念不生了,就看到自己的妄想在里面飘摇、起伏,患得患失、念来念去。
过去的妄想潜伏在八识田中,虽然很多,不要害怕;既然是妄想,管它做什么,不要理它,安住在觉性、空性,寂然不动,这样心就静下来了。“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继续思惟:“寂”者不动,慢慢尘埃落地了,就看到一片空性。我们这个心二六时中,不生分别,不假了知,这个心如澄浊水,慢慢地就“澄寂”了。
众
所以,第一步先远离是非,平息波浪;没有波浪了,心平静了,但八识田中还有微细的烦恼、执着。
第二步,经由修习禅定,让这些灰尘沉下去,这个心一片清净、一片空寂,所以“澄寂名空”。虽然是一片清净、空寂,但沙石只是沉到杯底,并没有化掉,所以第三步再透过智慧返照、再透过禅定、再透过愿行,慢慢地杯底的泥沙也化除了,如同三惑漏尽,究竟了义,毕竟解脱,就成佛了。
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念心寂然不动就是佛,不知道这个道理,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去求佛,就是头上安头、日中求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四两拨千斤,一切都是现成的。
所以古人开悟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悟到妄想都是虚妄的,不思善、不思恶,不执善、不执恶,这念心寂静无为,妄想来让它来、妄想去让它去,这念心始终寂然不动。不动,不是在无聊、不是在睡觉,这念心还要处处作主、还要清明在躬。
所谓“一法界显,九法界隐”,这个主人现前了,一切客尘统统销归自性。时时刻刻安住在主人~空性、觉性上,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圣果,这就是无为法。
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心,就是佛性。这个佛性能够作主,照了诸法毕竟空寂,佛性当中就契入了法性。法性空寂,而不住空寂,始终是圆融无碍,这就是最实在的一个心境,这就是无上菩提。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63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客来客往,自心不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客来客往,自心不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