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依四圣谛来发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依四圣谛来发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依四圣谛来发心
首先来看依苦谛发心。这是要用圆教的智慧来观照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老病死是一切众生必然遭遇的四种痛苦,八苦当中把它放在前面。衰老、疾病、死亡是令我们觉悟的老师,如果世间没有衰老、疾病、死亡,一切众生都不会来学佛的,所以佛经把这三者称为三天使。
正因为人间有衰老、疾病、死亡
是由于生老病死的这样的无常逼恼的因缘,自己内心深处发出一个誓愿:我自己应当早日度越生死苦海,同时放大心量,以同体的悲心来度脱无量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所以这个生老病死就是圆教行人所观的苦谛,由于观照生死的逼恼,所以发愿要度脱生老病死,这就是说依苦谛而发心。
第二,依集谛来发心。苦是一个果报,那进一步地要观照我们这个苦果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要智慧观照一切遭受生老病死痛苦的众生,他的原
这三种属于思惑的范围,三界的众生思惑有八十一品。邪见属于见惑的范围。见惑首先是谈身见,执著这个身见的真实性,不了解这个身体是因缘假合的臭皮囊——不真实。他认为身体很真实,一辈子为身体的欲望所控制,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身体的需要,一辈子为他人作嫁衣裳。再就是邪见,拨无因果,不信轮回。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他就什么都敢做。
所以众生就被这个见惑
第三,依于灭谛来发心。这个“灭”就是寂灭。首先观察诸佛已经灭了一切烦恼,得到解脱、涅槃的安乐。当诸佛动经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无量劫的修行,把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都断尽之后,自性本具的如来藏性完全彰显,于是就具有无量的神通、无量的自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善巧。这些无量的功德,诸佛在果地上已经证得了,但众生在因心当中也是具足的。
众生对佛的果地上的功德不了解、不觉悟,由于不知不觉,对自己本具的这个灭谛也根本就没有信心。所以他就自暴自弃,受无明的妄心的驱使,造作虚妄的恶业,遭受虚妄的痛苦,这都是在无明大梦里面所作的因果。所以这是可怜悯者,本身他有一个无价的摩尼宝珠,他都忘了。
由此因缘,要发誓愿:我当勤修一切方便,修方便就是为了得到涅槃之乐,要戒定慧、六度万行、执持名号,透过这些修行的方法,证得大涅槃寂灭之乐。不仅自己得大涅槃之乐,乃令众生同得涅槃的常乐我净、佛果的无限风光。这就是通过所观的灭谛,观察佛果地上的无量的功德,自己发希求之心——我也希望像佛一样,有无量的功德,也令一切众生得如佛这样的功德。这就是依灭谛而发心。
第四,怎么依道谛来发心呢?道谛就是谈道品——修行的方法。这是智慧观照六度万行。六度就是菩萨道的六种度越烦恼,趋近和证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方法,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由这个六度衍生出万行,还有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乃至像恒河沙那么多数量的法门。这些道品,一一法门都具足无量称性的法乐。修道与法性相应就能生起我们内心的快乐。法乐,相对于世间五欲的乐,它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我们世间也都追求快乐,但都是追求感官的快乐、物质的享乐。那些乐不长久,叫乐极生悲。而且他得那个乐,可能是以造业的方式来得到,非常短暂,马上变化,所以那个乐本质上就是苦。真正的乐是自性的、法性的乐,是要通过修戒定慧、六度万行、执持名号才能生起的乐。那种乐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不变异的。但这种法乐,没有透
大多数众生不了解、不修习,就得不到这个法乐,所以就在无明妄心里面造作诸多的恶业。由这个因缘,要发誓愿:我应当精进勤修无量法门,也要令众生修习这无上的妙法。佛说的法门就是所观的道谛,因观法门的重要性,所以发愿要修学,这是依道谛来发心。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daanfashi/2673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依四圣谛来发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依四圣谛来发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