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一章 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一念三千」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一章 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一章 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
2020-12-26 10:19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一章 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 在西方。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探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康德。在这个问题上走入了二元论的不可知论。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用正、反、合的辨证思维方式。论证了思维与存在之间能够达到同一。认为人有能力认识世界。 在东方。6世纪的智顗(538-59
佛学常识三千大千世界
7)创立天台宗时。就提出了“一念三千”。亦即“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并用空、假、中的辨证思维方式。论证了心、物之间。能够达到圆融。证明人有能力把握真理。 二者所不同的。只是德国古典哲学用清晰、明了的哲学语言来表达。而天台宗则用含混、简约的佛学语言来表述而已。 智顗的“一念三千”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代表作——《摩诃止观》一书中。他的“一念三千”思想可展示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他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心在前不可。心在后亦不可);其次。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是通过图式(三千)实现的;最后。认为思维与存在达到同一。必须通过正、反、合(空、假、中)三个阶段。 智顗在《摩诃止观》卷五中。把思维、主体称为“心”。把客观的全体称为“三千”。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心在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事象的客体。只有当主体认识发动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和把握它。倘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当然也谈不上感受和把握客体世界。只要主体认识发动。即使是介尔的细心。同样能感受和把握这个大千世界。在认识的问题上。不能把主
星云大师佛学常识
体和客体割裂开来。分为先后。 智顗对主客体关系不可分割的看法是正确的。现代的认识理论也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失掉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认识。无主体的认识和无客体的认识都是不可思议的。 智顗的主客体不能分先后、不能割裂开来的思想是建筑在他的“心物同一”本体论上的。他在《摩诃止观》卷五论述了“心物不分先后”之后。接着说: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念一切法者。此既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把大千世界看成是主体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极端;倒过来认为主体思维是大千世界的被动反映。这又是一个极端。第一个极端不可取。第二个极端同样不可取。这是因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缘故。 智顗既反对执著于假有的“唯物”倾向。也反对真如派生万物的“唯心”倾向。他坚持的是“心物同一”的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三个原理”极为相似。 费希特的第一个原理:自我建立自我。他认为。在进行认识之前就要先设定一个知觉者存在。这就是绝对的自我。绝对的自我不同于经验的自我。经验的自我是由外在的事物决定的。绝对的自我是纯粹的。绝对的自我通过“理智的直觉”去察知有个主体的“自我”存在。即假定了自我。也就是肯定了认识主体。 第二个原理:自我建立非我。他认为。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看待。就同时必然地产生一个对象的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这个“非我”就是“自我”认识的客体。 第三个原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他认为。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都同一与自我意识之中。它们相互限制、相互决定。只因为有了自我与非我的同一。才有知识。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费希特和智顗都把主体的认识发动作为认识论的逻辑起点(这点很象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只不过是表述不同而已。智顗把它称之为“一念”。费希特把它叫做“自我建立自我”。此外他们都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智顗主张“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费希特认为“自我”与“非我”同一。 智顗不仅主张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提出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是通过图式就是所谓“三千”。 关于“三千”的构成。智顗先依《华严经》所说。把森罗万象、千差万别的客体世界分为十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界。又叫法界。即诸法的分界。因为诸法各有自体而分居不同各界。“此十法界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但十法界又不是绝对“隔开”的。根据主体的无明与法性两种因素的胜衰消长的变化。这十界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包含。这叫“十界互具”。即成百界。然后。智顗把百界配以《法华经》的“十如是”。百界各有十如是。叫“百界千如”。《法华经.方便品》中有“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他再把“百界千如”配以《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五阴世界)。即成“三千”。智顗认为。十界中的每一法界各与此三种世间相联系而存在。所以“百界千如”必须乘以三。三千之数即由此出。三千是个约数。代表客体世界的全域。是对纵横交错、重重互叠、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宇宙万法的分类。主体认识一旦发动(一念)。就把森罗万象的客体世界纳入三千图式之中。一念动处。通过三千这个网络。也就把握了客体的全部。 现代的认识理论也表明。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模式识别的过程。即人们把输入的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对物体、图象、语言或文字符号等等的识别。都是这样。当客体(模式)的特征与主体
佛学常识及答案
认识结构中先前获得的有关知识相匹配时。这个模式就被识别了。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也就完成了。当客体以新异的刺激模式出现。而主体在已有的“模式库”中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模式时。主体就会出现识别困难。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认识论被成为图式理论。他认为知识是由两种成分配合而成:一种是外来的感觉的杂乱无章的质料。一种是内心的有条理的形式(图式)。二者缺一就不会有知识。这好比必须有一个模具之内。然后才能铸成银元一样。当我们的感官接受了自在之物的刺激。一方面产生了表象。一方面促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起来。对这些表象进行比较。把它们联系起来。或把它们分离。使感性印象的材料成为“关于对象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经验。主体在没有经验之前。在观察事物以前。内心中已经有了一套先天的形式(图式)。因此。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主体就普遍地必然地会把观察到的感觉材料防如这种形式中去。这样主体就得到了知识。 康德虽然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但又认为人们是没有能力认识自在之物的。主题的认识对象只能是由形式加质料而形成的经验内容或现象。 智顗的图式理论和康德的图式理论虽然非常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在认识的对象上。智顗认为认识对象就是大千世界事象的本身;康德则认为人们对于事象本身是没有能力认识的。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经验内容或现象。由此决定了智顗是一元论的可知论者。康德是二元论的不可知论者。 最后。智顗认为要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识必须通过正、反、合三个阶段。所以他在《摩诃止观》卷一中说:当知一念。即空即假中。即空、即假。即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者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中者。既是实相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当明白。认识到的事象的现象和事项的本质是圆融同一的。现象、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同一。三者是不能分离的。它们虽然有三个名称。它们呢之间互不妨碍。我们之所以说它们都是空的。是因为事象本身是不能用名言、概念描述的;我们之所以说三者都是假的。那时因为它们的名字都是权且施设的;我们说三者都是中。这是因为事象的现象和本质是同一的。事象的真实相状能够被我们认识。 智顗虽然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主体认识能够达到与客体相符合的境界。但认识的进程却要经过正、反、合三个阶段。这便是他著名的“一心三观”。 第一观。空观。智顗认为。主体不能执著于大千世界的生动、具体的现象上。应该去把握事象的本质。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第二观。假观。空观虽然打掉了对事象的执著。破除了世俗迷信的见解。认识从具体进入抽象。如果认识光停留在这一层面。就会空空如也。认识必须进入抽象的具体。才能在“看破红尘”的制高点返观事象的生动具体的种种差别。 第三观。中观。
一分钟佛学常识
“初观用空。后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道时能双照二谛。”智顗认为空观和假观都只是为了“双存”的方便。即认识必须经过的阶段。但这二观不能“双照”、二谛。都存在片面性。只有进入第三阶段的中观。才能消除两边偏见。使主体的认识与事象的实相达到一致。亦即使思维与存在达到同一。 在智顗看来。只要从现象进入本质。再从本质返观现象。最后达到现象和本质的辨证统一。通过这个正、反、合三阶段。主体的认识和客体的实相相符合。智顗是一位可知论者。认为人有能力认识客体世界。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把客体世界分成现象世界(此岸世界)和本质世界(彼岸世界)。认为主体只能认识现象世界。没有能力认识本质世界。把认识本质世界的任务留给了信仰。陷入了二元论的不可知论。从而否认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康德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的思想遭到了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运用正、反、合的辨证思维。论证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哲学的主体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在最初阶段是作为纯粹思维的存在。在运动中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建立了自身的对象。最后又扬弃了自然界而回复到自身。所以绝对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就是正、反、合的辨证运动过程。 绝对概念辨证运动的第一阶段。即正(肯定)阶段。黑格尔认为。任何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概念在自身中都包含有对它自己的否定方面。每一个概念都既是它自身又是另一个概念。 第二阶段。即反(否定)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的“正”自身已包含着“反”。正、反引起内在矛盾。因而促使“正”转化为自己的对方“反”。 第三阶段。即合(否定之否定)阶段。合是正、反两个方面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辨证的同一。在这种统一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达到了同一。 智顗的三段论和黑格尔的三段论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主张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如黑格尔认为。在第一阶段的肯定中
同时学习基础的佛学常识
已包含对自身否定的因素。在第二阶段的否定因素中又包含了否定因素。在第三阶段达到对立的统一。智顗也强调空观与假观相即不二(机对立统一)。认为它们既相互包含又相互排斥。所谓“无假则空难立。无空则假亦浅”。要把握空观和假观的对立统一关系。必须进入中观。其次。他们都把意识作为第一阶段。自然界作为第二阶段。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作为第三阶段。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肯定阶段。智顗把空观作为第一观。黑格尔把绝对观念外化的自然界作为否定阶段。智顗把假观作为第二观。黑格尔把合看成是肯定与否定的辨证统一。智顗把中观看承是对空观和假观的“双照”。 以上。通过对智顗“一念三千”思想三个层次的分析。以及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希特、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作了比较。说明智顗的“一念三千”是哲学上“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倘若这个立论成立。那么中国对哲学上“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探讨。比西方要占先一千多年。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491/
以上是关于「一念三千」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一章 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一念三千」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一章 天台佛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一、“一念三千”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