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
2020-12-27 12:07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 一种新思想的创立。除了需要有思想家本人的内在体验和仰杖传统学说的继承外。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的限定。在研究中国佛教的在台宗思想创立时。不能不对这点加以充分的考虑。陈隋之际天台宗的创立虽有相当理由。但从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去考察。北周武帝灭佛对天台宗的创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周武帝灭佛 公元6世纪初。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看做是治国的根本;冯太后掌管朝政的北魏。佛教在朝延的保护下也极其隆盛。金色灿烂的大伽蓝耸立于两国的帝都南京和洛阳。佛教礼仪到处盛行。据传。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菩提达摩来到洛阳。看到永宁寺。赞叹不已。说如此富丽堂皇的大伽蓝。在印度也难也见到。这件事也足以显示当时洛阳的佛教以及佛教建筑之一斑。尽管当时佛教如何兴盛。但毕竟还停留在“印度佛教”、“外国佛教”的阶段。因为当时国内外弘法者传译的种种经典。以及了们对这此经典的研究。都不过是将印度佛教的种种学派的教理加以集中、理解而已。还没有中国佛教学者自己的创见。虽然。南北朝时代由于《涅槃经》的传释。以至“佛性”学说很流行;基于《般若经》。对“空”也被普遍议论;同时。也产生了教相判释。但尽是对印度佛典的赞扬、研究和理解。真正为中国佛教徒所能领悟的教理体系还没有出现。创立中国自己的佛教。不是像南北朝那样靠佛学者对印度佛典的研究、理解就能成功的。中国人超越印度佛教、创立自己的佛教。是在公元600年前后。即从南北朝末到随代。刚好在这个时候。北周武帝在中国北部严厉地推选废佛毁释的政策。一举而遮断、废绝了北魏以来走向隆盛的佛教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废绝。作为中国人自己的佛教反而创立了。武帝灭佛不久。新鲜的、充满生机的的中国佛教天台宗产生了。并在中国社会成长、发展。 北周武帝(在位年代为561-578)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虎视眈眈地等待讨伐北齐的机会。当时的佛教寺院。拥有很大的社会财富。佛教僧侣也日趋堕落。周武帝对曾侣的矣奢淫逸极为愤怒。于是打算清肃佛教。把寺院财富充实国家财政。但要这样做。必须师出有名。即把灭佛的理由正当化、合理化。为武帝提供正当理由的
五毒心佛学常识
人是还俗僧卫元嵩。 卫元嵩。益州成者人。初出家为亡名法师弟子。善于阴阳历数。师父授意他“佯狂乃可以得声名”。于是他佯狂漫走。触物吟咏。后来。嫌蜀土狭小。不足以展怀。乃易俗服入关。交游权贵。上书请废佛。并自还俗。武帝对他“尊礼而不敢臣之”。卫元嵩一面用当时流行的谶讳。激起周武帝对佛教的厌恶:“时有谶记。忌已黑衣。谓沙门当次袭运为天子。武帝信之。遂行废荡。”《北齐书·上党王涣传》也有“初术土言‘亡高者黑衣’”的说法。所谓“黑衣”即指僧人。周宇文护《致僧妄名书》有曰:“岂虚缁染?”可见周代僧人是穿黑衣的。另一面。卫元嵩向周武帝提供“平延寺思想”的理论武器。卫元嵩于天和二年(567)上书。请周武帝省寺减僧。说:“治国不在浮图。唐虞无浮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远。远慕唐虞之化。宜遣齐梁之末法。”卫元嵩并请造平延大寺。“容贮四海万姓。不偏立曲见迦蓝。偏安二乘五部。”夫平延寺者。“无选道俗。罔择亲疏。以城隍为寺塔。即周主是如来。用郭邑作增坊。和夫妻为圣众。推令德作三纲。尊耆老为上座。选仁智充执事。求勇略作法师。行十善以伏未宁。示无贪以断偷劫。是则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有周之咏。飞觉安其巢穴。水陆任其长生。”卫元嵩的上书有十五条之多。基本思想(即所谓“平延寺思想”)是:不分在家出家。所有的人都可加入平延寺。这是对出家佛教的否定。对在家佛教的积极肯定。以为只供出家人住持寺院没有必要存在。世俗的城隍就是寺塔。皇帝就是如来。又以在家生活的夫妇为圣众。积极赞成婚姻生活。肯定儒家的家庭制度。人人应以不贪的心态过社会生活。说:“平延寺思想”实现时。和平的理想社会就会出现于世间。并且说。这种“平延寺思想”是《大智度论》中天王佛的政令。天王佛告人装束和生活要与在家者无异。不要用僧人常用的钵。不要超出家人特有的生活。这是大乘思想最广阔的解释。 卫元嵩的这一套理论。深合武帝之心。在建德三年(574)六月二十九日的诏书中。武帝把“平延寺思想”称为“至道”的见解。并把它表述为“即事而言。一切无非道”。武帝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推行了极为严厉的灭佛政策。《房录》卷十一云:“建德敦牂(三年)。迄于作噩(六年。平齐)。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是“即事而道”。这促使中国大乘佛教哲学“即事而真”的思想成熟。武帝的思想造成了佛教的断灭的兴隆。它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灭佛提供了理论根据。另一方面却又为中国佛教的产生指出了方向。武帝的目的。无疑是在于前者。但无意间历史却朝向后者的方面展开。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从武帝灭佛得到转变。灭佛的理论。反而成为中国佛教诸宗的思想渊源。 (二)“即事而真”思想的展开——天台宗的产生 与北周武帝“即事而道”的思想相通的。是“即事而真”的思想。 鸠摩罗什在中国传播印度龙树的中观佛学思想。鸠摩罗什的门人僧肇致力研究般若学思想。他在《肇论》中写道: 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僧肇这段庆表现了下面的思想:道不远。它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现实生活之外。没有真理。僧肇的“立处即真”被后来各宗普遍引用。如在唐末的临济的义玄语录中。就可看到;华严宗的澄观也引用过“道远首哉?触事即真”;初唐三论学者元康把僧肇的“立处即真”阐释为“即明众生是真际。”这是说众生性即佛性、菩提性。真正使用“即事而真”这个概念的是真言密教。密教批评天台宗等虽有“即事而真”的思想和用例。但并没有表现同真正的即事而真。只有密教才把它全部的内容表述出来。客观地讲。密教地讲。密教确实在“事”上将真理表象化得很彻底。但真正圆熟地表现“即事而真”的是天台宗。 天台智凯在他晚年的著述《摩诃止观》卷一中。道破了天台实相论的究极世界。他说: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已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上文巧妙地阐述了“圆顿止观”——天台思想的究极。一切对象世界皆为实相。一切对象世界皆为实相。一切真实的世界。作为法界的世界。也也了“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妙有世界。开在野外的无名花朵、河川的流水声等。也都是色香中道的世界。按此说法。则我们喜恕哀乐的现实人生。自然也是佛界的显现。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之外。没有别的世界。我们苦难现实就是佛的恩命。舍弃现实的苦难就是舍弃佛的恩命。生死即佛。又说无明、烦恼即菩提。因此四圣谛的集谛(无明的原因)不须断。只有在集谛中才能感悟佛性。若是这样。则没有特别修道的必要。本来就在佛的觉悟中。因为生死即涅槃。所以也不必憧憬涅槃世界。在绝对否定苦集二谛时。苦恼三界本来就是佛界。就是佛的慈悲发动。在绝对否定道灭二谛时。出世间的世界变成了乌有。真、善、美、圣的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 智凯生于动乱的南北朝。年幼时父母双亡。出家后。彻底体悟到世间无常。
佛学常识讲座二慧风
越是真视充满矛盾的现实人生。就越感觉到佛的大悲。基于这种立场的天台思想。自然是重视“即事而真”的。 《摩诃止观》卷十上说:“又无名即法性。烦恼即菩提。欲令众生即事而真。法身显现。是故起慈。与究竟乐。”这是表明烦恼即菩提的立场即事而真所证实。 《法华玄义》卷八上又说:“若大乘观心者。观恶心非恶者心。亦即恶而善。亦即非恶非善。观善心
佛学修持的常识
非善心。亦即善而恶。亦非善非恶。” 这里。天台宗用“善恶相即”的观点来论善恶。认为善恶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对立统一。这种思想后来再发展一步就是天台的性恶说。主张“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人人天生有佛性。只要能修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也可成佛。这种理论。显然是为现实世间作论证的。充分体现了天台的“即事而真”的思想。智凯还依据《法华经》的思想。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他又说:“一切世间外道经书。皆是佛说”。“深识世法即是佛法。何以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亦似五戒。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已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不妄语戒。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治人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金。不淫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又五金似五戒:《礼》明撙节。此防钦酒。《乐》和心防淫。《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如此等世智之法。精通其极。无能逾。”以上的大段阐述。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事”。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到金木水火行。乃至《礼》、《乐》、《尚书》、《易》;从生产到生活、结发成亲、饮酒防盗、推廉、矜养等等。天台宗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都收归实相。表现出对“事”的极其重视。表明天台思想是“即事而真”思想展开。 (三)天台“即事而真”思想对华严宗创立的影响——“理事无碍”思想的形成 华天宗也接受天台“即事而真”的思想。对“事”的重视。是华严思想的特质。例如华严第二祖智俨的《孔目章》说:“生死即涅槃”的思想就是表明“即事备真”。“备”是“俱”、“完全”的意思。因此“即事备真”就等于“即事俱备”。华严说事与理融即。重视“事”的思想基础可以就在于这“即事而真”上。 关于华严思想的源流。即其先驱思想。向来都说是地论宗促成了华严思想的产生。在教理上。或许真的是这样。但从重视“事与理”、“事与事”相即相入的华严思想特质考察。却不能只从地论宗来说明。 含有华严先驱思想的典籍。首先应提到的是天台二祖慧思的徒弟仙城慧命的《详玄赋》。这样说的依据是是。因为华严二祖智俨在《孔目章》中引用慧命《详玄赋》开头重要的一句。 《孔目章》卷四《融合三乘决显一乘之妙趣》中先说“夫圆融通之法。以具德为宗”。并比较同、别二教。论别教的特质。又说他的别教一乘思想同于慧命的思想: 前德云。唯一实之渊旷。嗟万象这繁杂。真俗异同而体同。凡圣分而道合者。此则先人已通斯趣耳。 文中的“一实”是指“实相”、“真理”、“法界”。“渊旷”是指深远而空豁之意。而存在于现实中的一切事物。却千姿百态、性质各异。形成了繁杂的世界和现象杂多的世界。就是真与俗两个世界。两个世界是相即不相良离的。文中被智俨称为“前德”的。是指仙城慧命。 在道宣的《续高僧传》中。有慧命(531-586)的传略。从传略知。他师事天台二祖慧思。这对慧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慧思是《立誓愿文》的作者。他亲身体验到北朝僧侣腐败堕落的现实。曾数次被恶僧迫害得几乎至死。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体验到佛教末法的人。而且提出了在末法到来时。佛教徒应如何生活的问题。慧思传给了慧命很深的人间洞察力。从慧命的《详玄赋》中可发现。他认为觉悟和烦恼非二。染与净、空与有都是融即的思想。 慧命的思想。可凭借他的《融心论》而得知。《融心论》现已不存。但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卷九八收录有一部。藉此可以有所了解。他在文中说:“理心涉事。事无非理”。显然。这是在表明他理事相即的观点。从华严的立场来说。那说终教的分合。说事与事圆融的思想。到华严宗才加以探讨。慧命的思想只停留在理事相即的阶段。它虽然显示华严一乘的思想。但那是在终教范围的华严思想。 注释慧命《详玄赋》的是《详玄传》被认为是表达禅宗三祖僧璨思想的典籍。今收于禅宗的《楞伽师资记》《详玄传》说:此明秘密缘起。帝网法界。一即一切。参而不同。所以然者。相无自实。起必依真。真理即融。相亦无碍故。巨细虽悬。犹镜像之相入。彼此之异。若珠色之交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缘起无碍。理理数然也。 这段注释。是在发挥慧命《详玄赋》中的华严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帝网法界、法界缘起的学说。由此可知。《详玄传》的思想是从理事无碍的立场来说明《详玄赋》的。 当然。除了慧命的《详玄赋》外。还有其他有关华严无尽缘起的佛学著作。如活跃于初唐的延兴寺沙门玄婉。著有《镜喻论》、《无碍缘起》、《法界图并十不论
佛学常识与经典开示
》等。都是阐述华严无碍圆融思想的。可以推定。华严思想渊源。除了当时的地论派外。还有其他比较成熟的华严思想。 上述只是说慧命对智俨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亦即是华严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但不能说等同于后来的华严宗思想。因为慧命的《
佛学常识什么是僧
详玄赋》思想。只止于华严宗形成过程中的“理事无碍”阶段。对于阐述各个事物之间的相即相入的关系。即事事无碍理论的成立。只有《华严经》使它成为可能。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539/
以上是关于「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二、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