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8-26 04:3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2020-12-27 12:12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天台宗是创于陈、隋之间的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至今已近千余年。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与韩国的僧人发生着种种关系:从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玄光从师天台宗二祖慧思学习“法华发乐行”;波若、玄光从师天台宗创始人智凯学习“止观”;谛观返天台教典使天台宗复兴。并著《四教仪》而留名佛教史;义通成为天台宗十六祖。留下著述《宝云振祖集》;直到义天传山家教观。构成了中韩天台宗的关系史。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  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故别称法华宗。天台宗既受到知识分子、士大夫等上层社会的偏爱。又受到农夫、村妇、市井商贾等下层社会欢迎。在上层社会的流传情况。正如南怀瑾先生在《禅宗与道家》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自陈、隋之际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千余年来。凡知识分子。士大夫及爱好形而上学的人士。无不从事天台‘止观’。如唐代的名士梁肃、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陆放翁等。以及宋明的理学大儒们。无不从天台‘止观’功夫打过滚来。直到清代的龚自珍仍如此。”在下层社会。天台宗流传更为广泛。民间的“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便是真实的写照。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境况呢?根本原因在于它以《法华经》立宗。自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后。在佛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视它为大乘诸经中的“经王”。是佛陀的最后唯嘱。是开示佛怀的究竟之说。南北朝时。研究《法华经》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研究者竟达七十余家。有的人“搜研皓首”。“不知老之将至”。再加上智凯以其深远的独到见解。通过天台三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对《法华经》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创立了“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一系列富有思辨哲理的理论命题。所以天台宗深为知识分子、士大夫等上流社会所钟爱。  天台宗在下层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原因在于观音信仰。《法华经》卷七里的《观世音普门品》。就是专宣扬观世音的。它把观世音描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又法力无边。信奉者遇难时。只要念观世音的法号。如被推入火炕。则火炕变成池;跌入大海。则波浪不能没;从山峰上跌下。则日月虚空住;如被杀头。则刀刃段段坏。信奉者祈求观音。则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发财。观世音的这种神格与法力。自然受欲求不得的下层民众的普遍信仰。按天台宗对《法华经》的解释。法华二十八品中。以第二《方便品》、第十四《安乐行品》、第十六《如来寿量品》、第二十五《观世音普门品》等四品最为重要。《方便品》是迹门的眼目。《如来寿量品》是本门的精要。《安乐行品》是法华修行的规范。《观世音普门品》是化他无究的应用。根据天台宗如此看法。《观世音普门品》成了《法华经》的归宿。因为“眼目”亦好。“精要”亦好。最后都要落实到“应用”。所以智凯专门作《观世音普门品义疏》两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简称《观音玄义》)两卷、《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疏》一卷。智凯在《观音玄义》里还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天台性恶说:“阐提

佛学常识人生八苦

不断性恶”、“佛不断性恶”。把佛与众生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只要难修善。阐提亦能成佛。这无疑又为信仰者多开了一盏绿灯。多添了一分希望。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天台宗的两大基本特征是法华思想和观音信仰。反过来。接受了法华思想和观音信仰。亦就为传播天台宗提供了可能。中韩两国天台宗的关系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韩国的发正接受思想和观音信仰成为中韩天台宗关系的开端。  在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古代韩国入华求法的请益僧。是百济的发正。有关发正的生平事迹资料极少。今只见于《观世音应验记》。  在《观世音应验记·补遗》中有以下两段文字:  在沙门发正者。百济人也。梁天监中。负笈西渡。寻师学道。颇解义趣。亦明精进。在梁三十余年。不能顿忘桑梓。还归本土。发正自道。闻他说。越州界山有观世音堵室。故往观之。欜椽烂近。而堵墙独存。云尚有二道人。相邀入山。一人欲诵《华严经》。一人欲诵《法华经》。各据一谷。筑作堵室。其诵《华严》者。月内可毕。心疑其伴得几。就往候之。曾无一卷。其人语曰:“期已将近。粮食欲绝。置及期至竟之。若不能念诵一部。正可诵《观世音经》也。”便还其室。于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钝根。乃至心诵读。昼夜非懈。谙得半。后数日。其人复来省焉。此人以实告之。其人语曰:“我已诵《华严》矣。奈何如此观世音之物。况经两三日而不谙乎?我若舍汝而去。则负所邀;若待汝竟。粮食欲尽

佛学常识问答书

。即于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将以明复来省矣。其勉勉。”此人至到悲痛。倍前至心诵念。才得竟毕。明旦。其人来省。语曰:“如此观世音之物。尚不能诵。无可奈何。我将舍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才得竟了。”于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试。乃坐床诵之。四十卷经。一无遗落。次复此人上床诵之。始得发声。即于空中雨中种花。花溢满室。香闻遍谷。气氲满天。不可胜计。于是诵《华严》者即下地叩头。头

西游记中佛学常识

面流血。忏悔谢过。事毕欲别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我食。子可少待。”而久久不来。终别而去。此人须汲水如井间。老人担食。番伏于草下。此人怪而问曰:我伴适来。望得共食

佛学与生活常识矛盾

。有何事异。窜伏不?”翁答:“彼人者轻我若此。岂忍见乎?”于是始知观世音菩萨。即四体投地。礼拜甚至。须臾仰视。便失所在。此人所观堵墙。至今犹存。沙门法正亲所见焉。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其一。发正来华请益的时间是梁武帝天监(502-520)初年。根据在华三十年推算。他大约于梁中大通(529-546)回百济。其二。萧梁时期江南浙东一带已经弘传《法华经》和流行观音信仰。因为文中记载的就是发生在浙东越州(今绍兴)的事。其三。从法华师对《法华经》及《以世音普门品》的看法。以及观世音应化的老翁对华严师的不相容态度。曲折的反映出当时浙东的佛教已有派别门户之见。其四。《观世音应验记》对此事的记载明显地有贬华严扬法华的倾向。而且那么详细地把它发正连在一起。所以不难看出。发正入华所宗的即是《法华经》。并注重于观音信仰。  韩国的《法华经》传播和观音信仰流传。即始于发正回国之后。这正说明了发正是传播《法华严》和观音信仰的先驱。有《观音应验记工员·补遗》关于发正的一段文字中就记载着观音信仰在百济流传的情况:  即是隔海之事。加后闻见浅薄。如斯感应。实非窥见所迷。但杲云:“后叶好事之人。其惑继之。”自不量力。谨著二条。续之篇末。  百济武广王迁都枳慕密地。新营精舍。以贞观十三年岁次已亥十一月大雷雨。遂灾。帝释精舍、佛台、七级浮屠乃至廊房。一皆烧尽。塔下础石中有种种七宝。亦有佛舍利置于水精瓶。又以铜作纸写《金刚波若经》。贮以木漆涵。发础石开视。悉皆烧尽。唯佛舍利瓶与《波若经》漆函如故。水精瓶内外彻见。盖亦不动。而舍利悉无。不知所出。将瓶以归大王。大王请法师发即忏悔。开瓶视之。佛舍利六个俱在瓶内。自外视之。六有悉见。于是大王及诸宫人倍加敬信。发即供养。更造寺贮焉。  右一条。《观世音普门品》:“火不能烧。”  武广王迁都。营造佛寺。由于雷电引发一场火宅。寺院、佛台、塔、廊房等都被化为灰烬。唯有舍利同外面的精瓶、《金刚波若经》同外面的漆函如故。武广王把舍利和佛经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功劳归于观世音应验。并引证了《观世音普门品》里的“火不能烧”的作答。  从这段短短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一

佛学常识为何要上香呢

些情况:  第一。武广王时代的百济已有佛寺、佛塔。寺院有廊房环绕。塔基下放有七宝。  第二。《金刚经》、《法华经》和《观世音普门品》单行本已在社会流行。并得到王室的信奉。  第三。观世音信仰得到应验。并被王室接受。  从这个记载看。发正回国后的百济确实盛传《法华经》和流行观音信仰。并被王室接受。这为天台宗日后在韩国的传播打下了思想基础。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540/

以上是关于「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一、天台思想的准备时期——发正接受《法华经》和观音信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52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