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
2020-12-27 12:41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
在天台佛学初期。百济僧人玄光入华求法。关于玄光从师天台宗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的事。《佛祖统记》卷九的《禅师玄光传》、卷二十三的《历代传教表》、卷三十七的《法运通塞志》、《宋高僧传》卷十八的《陈新罗国玄光传》。《续高僧传》的《灵辨传》。《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均有记载。只是《宋高僧传》的《陈新罗国玄光传》作“海东熊州人”。《佛祖统纪》的《禅师玄光传》作“海东新罗人”。熊州(今忠清南道公州)三国时属玄百济。玄光少年时即已体悟人生。产生了弃尘厌俗、求师修行的思想。百济威德王年间(554-598)。玄光越沧溟到中土求法。到
佛学知识礼佛常识之香赞篇
中国后。曾观光陈国。然后选岳衡山。从师天台宗东土二祖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 慧思是天台宗中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佛教史上有两大功绩:一是创立大乘实相禅。结束了小乘禅法与大乘般若理论不相称的局面;二是体悟出圆顿止观。传授给智凯。智凯后来创立了与此有关的天台宗。 印度佛教在东流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安世高小乘系统的禅学。二是支谶般若系统的理论。东晋名僧道安和鸠罗什都试图揉合这两股流派。但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当时北方禅坛。盛行以僧稠为代表的五门禅。僧稠虽标榜依《涅槃经·圣行品》的四念处。但仍未脱出声闻乘的禅数。僧稠一系禅学形成了“未曾思择。扈背了经”的局面。菩提达摩来华后。以“二入四行”教人。标榜了经”的局面。菩提达摩来华后。以“二入四行”教人。标榜“籍教悟宗”。以与僧禅法相对抗。道宣指出达摩禅与僧稠禅的区别在于:“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即菩提与声闻乘)也。”僧稠的五门禅虽属教门禅。但由于其在实践未脱出声闻乘路数。与大乘般若思想格格不入;达摩的禅法虽源于大乘实相思想。却倡导不依教理。前者不及。后者过之。只有慧文才使二者真正结为一体。与慧文、慧思差不多同一时期。有六位禅师与他们有“互相咨禀”的学术交往。这六位禅师即不见经传。又
佛学基础 佛教常识6
不是前后相承的关系。《佛祖统记》载。其中明师。多用七方便。大概是小乘七方便;最师。多用融心。诸法无碍;嵩师。多用本心。三世无来去。真心不动;就师。多用寂心;监师。多用了心。能观一如;慧师。多用踏心。内外中间心不可得。泯然清净。五处正心。 湛然的《止观辅行》略叙九师之说中。说文师“多用贡心。重视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味。于一切心法无分别。”《佛祖统纪》说文师读《大智度论》。证得三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心中得;又读《中论》“三谛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证得一心三观。慧思又深谙《法华经》。从法华的“三乘归一乘”。而证得法华三昧:“《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门。“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一心具万行。” 慧思极其强调禅定的重要性。他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中说: 问曰:佛何经中
初级佛学常识试题
论般若智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汝无所知。不解佛语。而生疑惑……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复次如《胜定经》中所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诵读十二部经。卷卷侧满。十方世界皆暗诵诵行。复大精进。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以故?但使发心欲坐禅者。虽未得禅定。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 慧思在《无净门》中虽然强调禅定的重要。但演的仍是次第禅门。而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则讲述法三昧。法华三昧。不再是次第禅门。而为圆顿一乘法门。而在《法华经安乐行》中。则讲述法华三昧。法华三昧。不再是次第禅门。而为圆顿一乘法门。 具体说来。所谓“法华安乐行”。即按《法华经》的四要品之一的《安乐行品》的要求修行“法华三昧”的方法。慧思按《法华经》中的《安乐行品》的大旨。根据自己修安乐行的实践心得体会写成《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其大意是首先说明何谓“安乐诗”:“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其次说明安乐行分为四种:一为“正慧离着安乐行(身安乐行)”;二为“无轻赞毁安乐行(口安乐行)”;三为“无恼平等安行(意安乐行)”;四为“慈悲接引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再次说明具体的行法。须做到“三忍慧。即从生忍(生忍)、法性忍(法忍)、法界海神通忍(大忍)。”慧思的结论是: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 玄光在慧思门下受学。由于他秉性“利惹神锥。无坚不犯。新犹劫贝。有染皆鲜。禀此法门。勤行无怠。不久证得。法华三昧”。即证得法华三味。玄光请慧思为之证认。慧思证之曰“汝之所证。其实不虚”。勉励他今后要“善护念之。令法增长。汝还本土。施设善权。好负螟蛉。皆成蜾赢。”玄光礼而垂泣。辞别慧思。自衡山返锡江南。准备乘本国般回国。当般离岸时。只见“彩云耀眼。雅乐沸空。绛节霓旌。传呼而至。”空中呼曰:“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
佛学常识问答txt 下载
”玄光拱手以礼。只见青衣女子前面引路。少顷领入一宫城。见状不是人间官府。侍卫者都是鳞介之类。而非人也。参杂着鬼禅。召者告诉玄光:“今日天帝降幸龙宫。特请法师来证法门。我们水族城府。蒙受法师利益。”玄光登宝殿后。又上高台。有问必答。大约逗留了七天。然后龙王亲自送别。玄光返回自己的般。问般主等了多久。般主说:“只有半天时间。” 玄光归国后的情况。据《佛祖统纪》卷九说:“师既归国。于熊州翁山结茅为居。集众说法。久之遂成宝坊。受道之众咸蒙开悟。升堂受莂者一人。入火光三昧者一人。入水光三昧者二人。南岳影堂如图二十八人。师居一焉。” 上文中的所谓“受莂”即“受记”。证明此人来世当为佛。《法华经》的“譬喻品”中有“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的说法。《佛祖统记》卷九中。志磐注释说:“文句受记亦云受莂。受是得义。莂是别了。” “火光三昧”。又称火定。第四禅。《行集经》四十曰:“如来尔时。亦入如是火光三昧。身出大火。”由此可知。“火光三昧”是出火的禅定。《西域记》记述阿难入灭说:“即升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寂灭。” “水光三昧”。又名水定、水观。一心观想水。观法成就。于身之外现出水。所以叫水定。《楞严经》曰: 月光童子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见无身。当为此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偏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眄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我自思惟。今我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出。尔时童子捷来对我所说如上事。我则答言:“汝更见水。即可开门。入此中水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去。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唐高僧传·法进传》亦有类似记载: 法进常
《佛学常识》太虚
于寺后竹林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抬两臼石安着水中。(法)进暮还寺。觉背痛。问其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即愈。 从《佛祖统记》的记载看。玄光回国后传播的并非慧思的“法华安乐行”。因为“法华安乐行”属大乘实相禅。而火光定、水光定是第四禅。由此可推知。玄光在华时除了跟慧思学习法华三昧外。还跟其他禅师学习过火三昧和水光三昧。再从韩国方面史料看。玄光回韩后并没有把“法华安乐行”传播开来。所以。韩国当时佛教的“五教九山”中没有天台的一席之地。究其原因。大概是玄光承师慧思。所传授的只是尚未成熟的天台宗。这种不完备的思想当然无法和同时代在韩国流行的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竞争。另外一个原因是三国时期韩国佛教尚处初传阶段。宗派间的界限亦不明显。因此。法华的特有思想没有被特别正视和发挥。直到后来大觉国师试图结束教、禅双方长期争论不休的局面时。法华思想才在韩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佛祖统纪》卷九还介绍了玄光在中国的法嗣慧旻十五岁投在玄光门下受学。十五年后返回盐老主持光兴寺的事。慧旻文后又转通玄寺行道十七年。唐初年。迁居健康(南京)南涧寺。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546/
以上是关于「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台佛学初期——玄光从师慧思学习“法华安乐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