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法活动佛学研讨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法活动佛学研讨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法活动佛学研讨会
2021-01-02 11:30转变中的香港佛教
高永霄
一、蜕变中的香港佛教
自从二十世五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期间的三十年。香港的地位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舞台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它在国际的地位彼提高了。而且比较其邻近地区国家较为安定。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的中心。备受重视。
由于港人的不断努力去寻求生存的因素。克服许多困难。
香港是一个自由的城市。所以对宗教信仰问题。港府采取放任政策。所以各宗教都能和平共处。除了基督教方面占有较优越的地位外。其他的宗教都是各别发展。
佛教在中国曾经是有过辉煌的时期。其教理影响到中国的文化、艺术、哲学。和历史各方面。佛教信仰深入民间。与中国传统的信奉祖先思想结合一起。
香港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入。所以与中国的传统信仰是一脉相承
在五十年代开始。从中国方面不断涌入众多难民来到香港。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名刹的大僧和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们在香港的佛教徒帮助下。建立了很多的这场。以致使香港佛教作急剧的发展。面目为之一新。
二、转变中的香港佛教
经过三十年间的佛教发展。可以归纳为下面数种转变。而这些转变可能是今后的香港佛教的趋向:
(一)由山林佛教游变为都市佛教——以前香港的佛教中心是在于佛教的寺院中。市民是乐于到寺院去拜佛。祈穰。做功德和听经的。主要的地区是在沙田、荃湾、大埔报屯门等郊区。但是最近二、三十年间。这些地区已被港府发展成为卫星市城。有些寺院已经拆卸。同时各区已建成高机犬厦。于是法师和市民为着方便起见。不再长途跋涉到遥远的郊区去聚会和礼佛。所以在港九各地的市区中。纷纷设立佛教道场。展开各种活动。这样便形成都市佛教发展的原因。
因为都市佛教的存在。比较接近一般信徒。一方面由于出家的二象逐年减少。所以弘扬佛法的责任便逐渐落在在家的居士身上。而出家的僧家只是维持领导的地位。况且居士们的入世工作。其身份较为方便与容易接近大众。
(二)由普罗阶级转变为智识份子——佛教在过去的印象给予社会人士误解他甚多。其所持理由有:佛教是年老的阿公阿婆的宗教。佛教是迷信的宗教。佛教是为死者超度和为生人求福求寿的宗教。佛教是一般没有智识的普罗大众的宗教。但是最近二、三十年间。由于不少香港佛教学者纷纷开设佛学研究班。佛教讲座。和佛学课程。吸引了不少智识份子参加。他们许多都是具有探讨学术兴趣而研读该等佛学课程的。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已经改变了一般人对佛教的误解。他们已明白佛教是充满学理(哲学)和智慧信仰的宗教。所以成立佛学的团体已有显着的增加。
(三)由古老的宗教转变为现代的宗教——佛教具有二干五百年的历史。其教理都载在一千多年前的文学记载之三藏十二部中。当时所译出的经论在今天读起来是相当涩苦和艰深的。这便形成许多人对研究佛学却步的原因。所以自从民国初期以来。许多佛教学者如杨仁山。太虚。欧阳渐。汤用彤。吕激。章太炎。梁启超等都注意到改良佛教。其中包括文字和制度各方面。可是这种工作经过大陆不断的斗争而停息下来。而最近二
因为佛教在学术上的成就有了进展。所以在研究佛教学术的人有了很大的方便。在各大学院都设有佛学课程。吸引了青年学生研读的兴趣。而在中学亦设有佛学学科。使学生亦产生研习佛学的风气。这样。青年人信仰佛教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使佛教徒的平均年纪由老、中年下降至青、少年。是亦是佛教徒转变的其中因素之一。
(四)由出世的佛教转变为入世的佛教——以往香满的佛教徒都注重个人修行。念佛参禅、戒杀放生的自利行为。而对于福利社会的工作很少涉足。所以被人误解佛教为消极的宗教。
其实。佛教的大乘菩萨行是以自利利他为修行的目的。以积极的实际行为表现于文化、教育、慈善和福利社会的工作。多作救济利他事业。而近二、三十年间。香港佛教徒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成就。例如设立医院、安老院、托儿所、医疗所、学校、佛学班。及赈米僧农等慈善工作。令人改变对佛教过去的看法。虽然比较其他宗教所作的社会福利事业尚有一大段距离。但假以相当时日。进展可能更佳。这是香港佛教的对象由个人转变
(五)由佛教本地化转变为佛教国际化——过去香港的佛教团体活动范围只是限于本港地区。并没有和外地佛教组织有所交流。自从世界佛教友谊会于一九五O年成立后。本港佛教徒首先组成世佛会港澳分区总会。并于二年后首次组成代表团出席第二届世佛友谊大会于东京。此后更参加在各国举行之历届世佛友谊大会。开展了本港佛教徒与国际佛敔徒的联系和交流经验。提高了香港佛教在国际的地位。
除了上述本港佛教代表团出席历届世佛友谊大会外。并有参加世界佛教僧伽大会。及其他国际性佛教学术会让。不胜枚举。这样。对于改进本港佛教的弘法工作有更大的帮助。
三、培养人才的刍议
为了要配合整个香港佛教未来的发展。同时亦为了补充僧伽数目的逐渐缺乏。我们应该在家多的青年智识份子中。积极培育弘法人材。才可以承担兴隆佛教的重要责任。
笔者不敏。谨将训练弘法人材的刍议列下。敬请各位大德指教:
(一)开办全科的佛学院——地点最佳选择在九龙地区。以方便就读学生。程度是预科学历。中学会考合格。招收出家或在家的佛教青年。年龄以不超过二十五岁为限。不分性别。以有志为佛教服务者为主要对象。学生可领取生活津贴每月约港币五百元。唯在中途退学者须要原额赔偿·初期只收学生三十名。翌年再收三十名。以两年为一届。全日制攻读。经过考试后。合格者便可毕业。获得佛学文凭(Diploma on buddhist Studies)。然后被派往各寺院、佛教社团和佛教机构实习一年。有志为僧尼者可莅度为比丘或比丘尼。否则仍为在家居士。各毕业生可被认许在各学校及佛教机构。作弘法活动。并为受薪成员作为终身职业。
至于课程之编排颇为紧凑。在第一年需修读“佛学概论”。“中国哲学”、“西洋哲学”、“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人类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四阿含经”。“成实、俱舍论”等。
在第二年的课程中有:大乘经论选读。其中包括精要之“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解深密经”、“中、百、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并修学“净土三经”。“禅宗典籍”及“密乘经论”等之修行方法。和“戒律学”。及毕业论文写作。
(二)被选派往外国受训者——最初可拣选有志弘法之智识青年十人。资格为大专程度。不分性别。年龄最多亦不超过二十五岁。并需在港曾修读佛学噪程二年以上。备有佛学基础和曾受皈依仪式者。若为出家者更受欢迎。第一年可在港学习普通话或外国语文——(英文、日文、巴利文。西藏文、法文、或德文)。然后由主办团体与外地教育机构或佛教团体联络。保送该学生前往就读。为期两年。学费及膳费由本港主办团体负责、学生并可领取零用费约港币每月五百元。以国外之教育机构和佛教寺院为学习场所。(例如:日本、德国、斯里兰卡、韩国、缅甸、泰国等学术机构);毕业间港后。在本港各大佛教社团受薪任职。并担任弘法、翻译、着述等工作。如此则可提高本港佛学水准及佛教地位。
以上两种方式皆可同时进行。主办机构可以由现成之佛教大团体担任。唯需准备每年开支港币二百万元。即是要有准备资金二干万元。作为投资用途。其盈余则作为发展弘法活动之用。如此。则本港之弘法人材则不虞缺乏。而香港佛教之兴隆则可指日可待矣!
摘自《内明》183期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691/
以上是关于「佛教」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法活动佛学研讨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高永霄居士:转变中的香港佛教——讲于第二届“此岸彼岸”弘法活动佛学研讨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