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
2021-01-17 12:37佛学与人生修养
——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演讲稿
李尚全
各位同学:
下午好!我受单强院长的邀请。在团委书记俞芬女士的安排下。现在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佛学。俗话说。佛法无边。我们总不能在今天漫无边际地乱侃胡吹一通吧。白白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还是单院长有智慧。他让我以人生问题为契入点。来展示佛教人生观。目的在于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为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物。我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只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姻。才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才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应该说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从“佛学”和“人生”这
一、对“佛学”和“人生”涵义的界定
1、“佛学”有两个基本的涵义
首先。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佛学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潮。或者是一种研究佛教的学问。
其次。就佛教信仰而言。佛学指的是一种宗教修养的内容。包括戒、定、慧三方面的内容。又叫“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意思。戒学就是有关佛教徒的生活方式的学问。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定学就是有关佛教徒修持的学问。是一种思维活动。用佛教术语来说。又叫“止观双修”。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自净其义”;慧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或者说是佛教的价值观。这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佛教修持过程。由戒生定。再由定生慧。我们本次讲座所说的“佛学”。就是指这方面的内容。
2、“人生”也有两个基本的涵义
首先。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人生”指的是人的生存或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命”。或者叫“命运”。日本松下电器集团奠基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在我们的人生中。令人感到好似有一种人的力量、无可奈何的巨大力量。即所谓的命运在起作用”。显然。松下先生认为。人生即命运。命运即人生。既然人生即命运。命运即人生。人们就对人生问题或者说命运问题。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有的人主张“尽人事以待天命”。但也有人主张“对待命运不应当听从。应当开拓”。[1] 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根据佛教教义。对“命运”做了这样经典性的定义。他说:
命运可以说是每一瞬间的行为、精神的轨迹造成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幺命运也是可以通过我们生命的机能来开拓的。我主张一方面要承认命运的巨大力量。同时要在我们生命的深层发现和发掘足以改变命运的更大的力量。我认为这幺做是与开拓命运密切相连的。[2]
如果从比较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对人生问题作出深刻反思的是古代印度的知识分子。古代印度人把知识分子叫婆罗门。他们集宗教知识和世俗知识于一身。其社会地位。在印度种姓制度里。处于最高地位。由于婆罗门首先是宗教家。所以他们传授的知识以宗教知识为主。世俗知识为辅。因此。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或者所持的人生态度。往往与婆罗门教的祭祀和修炼关系十
释迦牟尼佛的姓是乔达摩。名悉达多。出身的民族是释迦族。而“牟尼”是梵语音译的汉字。意思是圣人。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在古印度的文化传统里。圣人就是在“林栖期”参透了人生真谛。拥有宗教知识和世俗学问的大婆罗门。但是。悉达多出身于王族。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里。属于二等公民。叫剎帝利。在社会地位上低于婆罗门。高于第三等公民。即吠舍阶层。吠舍就是从事于工农业和商业的人们。另外。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里。还有等外阶层。叫首陀罗。这是一个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不能过宗教生活的阶层。从事屠宰牲畜等低贱的社会职业。称为“一生族”。而婆罗门、剎帝利和吠舍有受教育和过宗教生活的权利。所以称为“再生族”。用今天的话说。再生族是没有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而一生族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
悉达多的横空出世。在于打破了婆罗门教设置的人生程序。他在过完梵行期的学生生活后。刚过了一年的家居生活。就出家过林栖期生活。长达10年。最终参透了人生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成为彻底觉悟的人。梵语叫佛陀。中国人简称为佛。从此以后开始了长达45年(也有人说50年)的云游生涯。组织僧团。宣传他的解决人生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教。
其次。就佛教信仰而言。人生问题。又叫“六道轮回”的问题。
佛教认为。生命有四种产生的途径。六种存在方式。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生命产生的四种途径是胎、卵、湿、化。像人、牛、羊、猪、马之类的生命现象。就是胎生的生命;像麻雀、鹦鹉、鸡、鸭之类的生命现象。就是卵生的生命;像鱼、蚊子之类的生命现象。就是湿生的生命;就第一个生命现象而言。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的。佛教反对这种神创说的生命起源理论。认为第一个生命现象是化生。所谓的化生。就是在具备生命现象产生的特殊环境里和时间里。各种有机物质结合在一起。突然产生出来的生命现象。所以佛教是不承认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认为地球上的人类是从叫光音天的外星球迁徙而来的。并不是从古猿演变而来。第一批蚊子、人身上的第一批虱子。是人身上的湿气所生的生命现象。人是胎生的生命显现。但也可以转化成卵生、湿生、化生的生命现象。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人的精神不灭、六道轮回转世的理论。所以佛教所说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六道轮回转世的问题。民国时期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是这样认为的。他把人生问题称之为“人生佛教”。他首先对“人生”作了这样的定义:
狭义说。(人生)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捩点。[5]
在这里。太虚大师所谓的“人”。是指人类。而“生”则指九法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九法界的众生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前面的六类为“六凡法界”。就是六道轮回链条上的众生;而后边的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类是“四圣法界”。他们已经超出轮回之苦。所以太虚大师所说的九法界。就是六道轮回的人生问题。在六道轮回的生命链条上。人类是六道轮回的支撑点。“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这是因为。
全宇宙的一切存在。尽是众缘所生。由于因缘和合关系相续。流行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中。有一部分是有情众生。是指具有情感意识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及天等。众生中的人。是众生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一种。古谚曰:“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它太灵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堕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总要保持为人之道。无使堕落才好![6]
可见。在六道轮回里。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指明了人“做得好就可以向上”的路径。他说:
佛教。狭义说。佛是释迦牟尼佛。教是释迦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的学理。故亦曰“佛学”。广义说。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世间及众生的思想行为、精神物质、正报依报的一切。总不出佛说的因果法则。故亦曰“佛法”。所以。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众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7]
二、苦:佛教对人生问题的经典结论
刚才我们说过。佛教所说的人生问题。就是六道轮回问题。也就是人的生死问题。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近百年当中。佛教用一个“苦”字来概括。其实。在现时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上了年岁的人会这样说。“苦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的人生感叹。这是佛教所说的苦的人生观的最好例证。佛教关于人生是苦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佛教对苦的定义
大约从5世纪开始。在中国汉传佛教界流传着一本叫《成实论》的书。这是一本佛教概论性质的理论著作。它对苦的诠释是:流转的现象。流转的规律。流转指的是变化。所以。佛教里说的苦。不光是痛苦的意思。更主要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2、佛教对苦的分类
佛教对苦的分类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苦、六苦和八苦三种。所谓的三苦是指:
(1)苦苦:“苦苦”是能够感觉到的苦。因为人有身体。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再生病。或者意外伤害。就是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2)坏苦:“坏苦”是相对于人的快乐心情而言的。意思是说。人在快乐之后。就会产生痛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极生悲”。坏苦的“坏”就是变化的意思。
(3)行苦:行苦指的是人
佛教所说的六苦。是指在人的一生当中:
(1)没有永久的身体
在六道中。人在业力的推动下。或者继续胎生为人。或者化生为诸天。或者胎生为牛羊驴马。或者卵生为鸡鸭、或者湿生为鱼等水族、或者化生为地狱里的生命体。所以。人的身体是在无常变化之中。
(2)没有永久的亲仇
根据佛教六道轮回的理论。人的亲人和仇人也是相对的。佛教经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佛陀有个神通第一弟子。叫舍利弗。他曾经看见一个人抱着儿子在吃鱼。家里养的一条狗跑过来抢鱼骨头吃。被主人打了一顿。由于舍利弗有宿命通。能够知道某人的前世。所以他见到吃鱼者吃的鱼正是他前世的父亲。由于他父亲生前以捕鱼为生。所以死后湿生为鱼。狗的前生是他的母亲。他怀里抱着的宝贝儿子。前世正是他的情敌——他妻子的情夫。情敌死后。因其它善业力的推动而胎生为人。但却因迷恋着他的妻子而转生为他们的儿子。舍利弗通过宿命通知道了这个吃鱼人的前世情况以后。便非常感慨地说:“妻子抢吃丈夫的骨头。儿子吃着父肉。又在鞭打亲母。却把仇人抱在怀内。轮回真是讽刺啊!”。
(3)没有永久的幸福和快乐
佛教非常强调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认为人眼前的名利、财产、地位。乃至亲友。都是暂时地拥有。
(4)没有永久的共处
人在死的时候。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都必将失去。
(5)没有真正的满足
贫穷和富裕也是相对的。佛教认为知足就是富裕。不知足就是贫穷。佛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在古代印度王舍城。有一老妇拾到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老妇发心把这个宝贝赠予国境内最贫穷的人。消息传出后。全国有许多人都赶到王舍城来看热闹。就连国王也来了。结果大家看到的情景是。老妇却把宝贝赠予国王。并说:“陛下是全国最不满足的人。所以我把宝贝交给您!”这则寓言说明。就人生而言。贫穷和富裕只是人的一种精神满足感。而不是占有财富的多少。
(6)重复又重复地转生
人在六道中。在强大的业力的推动下。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转生轮回。周而复始。无法逃出这个生命循环链条。这个人生循环链条。如果不修解脱之道。它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佛教所说的八苦是指肉体上和精神方面的八种痛苦。具体内容如下:
(1)生苦
婴儿在母胎中。当母亲饮食热的东西时。会感到像被沸水烫一般。在母亲进食冰凉的东西时。会感到像在冰水里一样。就是在婴儿出生后。还会对外界感到陌生。并产生极大之恐惧心理。所以。婴儿的出生同样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2)老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一天天地衰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老苦。
(3)病苦
不论年青人还是年老人。在一生当中。谁也摆脱不了病苦的折磨。
(4)死苦
人在死亡的时候。不但肉体会感到痛不欲生。而且心理上会产生种种幻觉。导致精神上的恐惧感。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死苦。
(5)怨憎会苦
在人的一生当中。会遭遇到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人和事。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
在人的一生当中。谁也无法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与财物、亲友、父母、子女及亲朋好友的分离是常有的事情。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爱别离苦”。
(7)所求不得苦
在人的一生当中。任何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真正能够兑现的。应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所求不得苦”。
(8)五蕴炽盛苦
人的身体和精神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是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所以叫“五蕴炽盛苦”。
3、欲望:人生痛苦的真正原因
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欲望是人的活力和生命力;有了它人才会活下去。池田大作先生把现代人的欲望概括为四大类。他说:
第一是本能性欲望;第二是由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所产生的欲望(我想把它称之为心情性欲望);第三是有关知识、真理、美、爱等的欲望(我称之为精神性欲望);第四是人的生命沉浸于产生它的大宇宙生命之中。并与其相融合或企图与其融合的根本性欲望(我给它起名为宗教性欲望)。[8]
由此可见。人的欲望是在不同层次上的生命沖动。往往是高层次的生命沖动否定低层次的生命沖动。在古印度人的生命层次里。宗教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宗教生命沖动是建立在彻底否定世俗生命沖动的基础上的。唐代高僧道宣大师就说过这样的话:
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争;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薰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因色生骄。因财生吝。骄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9]
这是站在独善其身的角度。彻底否定世俗生命层次上的欲望。也就是摆脱六道轮回之苦的生命沖动力。
三、佛教对现代人生修
佛教六道轮回的人生理论。是建立在精神不灭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个理论在古代就遭到学者的非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他所得出的人生是苦的价值观则是积极的。因为人为了追求高层次的生命沖动。就必然要积极进取。人靠人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人生命运。从而否定了救世主的存在。佛教的这种人的命运靠人自己来把握的理论。对现代人生修养也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业”、或“业力”。业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轮回的推动力。从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来看。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佛教把人的行为分为三大纲领十小条目。
(1)第一大纲领:身体行为。身体所造作的三种不善业。分别为杀生、偷盗、邪淫。
(2)第二大纲领:口舌行为。口舌所造的不善业分别为妄语 ( 说谎 )、两舌、恶口、绮语 ( 说閑话 )。
(3)第三大纲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所造的不善业分别为贪欲、瞋恚、邪见。
佛教认为。一个人如果对上述三大纲领十小条目采取肯定的态度。并付诸行动。就要付出死后轮回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里;如果采取否定的态度。就会死后继续转生为人。乃至升天;如果出家修道。就会摆脱六道轮回。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生存环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
2、涵养出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
在人的一生当中。事业能否成功。涵养出健康的心态是关键。佛教把人生拥有的健康心态叫四无量心。佛教所说的四无量心如下:
(1)慈无量心
慈心就是爱心。它能对治人的瞋恨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他人如何毁谤和伤害自己。也不应该生起瞋恨心。在为人处世时。涵养慈心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献爱心。远离破坏社会和谐的忿怒情绪。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慈无量心。
(2)悲无量心
悲心就是同情心。它能对治人的伤
(3)喜无量心
喜心就是承认别人取得成就的心态。也是见贤思齐的谦虚心态。它能对治人的妒嫉心。在现实生活中。对好人好事要歌颂。而不是讽刺挖苦。这就是佛教所大力提倡的喜心无量。
(4)舍无量心
舍心就是正确评价自己的心态。要给自己正确定位。不要把自己估价太高。要用平常而诚实的心态为人处世。它能对治自己的怨恨心。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舍无量心。
3、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孔子在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过“三十而立”的话。意思是说。他在三十岁时确立了人生目标。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这是人生成功的经验。佛教把这种确立人生理想的做法叫发心。想成佛的理想叫发菩提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概括为发四弘誓愿。他在《六祖坛经》里说: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在扬州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经常提醒大学生们。大学生是否优秀。将来是否成材。不是看学习成绩。而是看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大学生的理想。有了学习兴趣。将来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半。那幺。问题是。理想与现实必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慧能大师提出的佛教四弘誓愿。对我们的人生修养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假如我们把佛教徒所追求的成佛目标兑换成我们的人生理想的话。所谓的“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就可以解释为。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人生最高理想。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终身。不要目标已经确立。时而想去经商发财。时而又想去做官留名。这样不断变化的理想。就是“众生”。要把它聚焦到已经确立的人生最高目标上。叫“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尽管树立了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但是在现实人生当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佛教把这种干扰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因素叫“烦恼”。所以叫“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光有美好的人生理想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来铺垫。佛教把知识叫“法门”。所以说“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尽管追求人生理想的难度很大。但是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也要“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假如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确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能够作为终身的追求。必然会有所成就的。无论作哪一方面的专家。都要付出一二十年的心血。朝想夕成的专家。不但过去没有。现在不会有。就是将来也不会有。所以神童是有的。但神童很难成材。原因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靠小聪明做事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抛弃。
4、为人处世要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佛教提倡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称为“四摄法”。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正如《华严经》所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这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是:
第一、布施。佛教所说的布施有三种。用钱财、物质、医药等资助他人。叫财施;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知识产品传授给他人。特别是要把佛法传授给他人。叫法施;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叫无畏施。在这三种布施中。佛教特别提倡法布施。因为法布施才能根治贫困、救济残弱、使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爱语。佛教所说的“爱语”。并不是让人们说一些谄媚、奉承、虚伪、言不及义的话。而是要讲说对他人有利益的话。佛教所说的利益。不但对现在有好处。而且还要对来世有好处。也就是在来世最低的要求是不堕落在三恶道里。
第三、利行。佛教所说的“利行”。就是舍弃自己的私欲。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在敦煌壁画里有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过去世“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由此可知。佛教所说的利行。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第四、同事。佛教所说的同事。就是要和他人合作。共同搞好事业。把集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法华经·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对公务员要讲为人民服务、对军人要讲爱国。对老师要讲师表、对商人要讲经济、对学生讲理想。并且要做到身体力行。
注 释:
[1]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着。卞立强译:《人生问答》。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第33页。
[2]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着。卞立强译:《人生问答》。第34页。
[3] 方广锠:《印度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无出版日期。第46页。
[4]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着。卞立强译:《人生问答》。第35页。
[5]《太虚大师全书》。第3册。第240页。
[6]《太虚大师全书》。第3册。第240页。
[7]《太虚大师全书》。第3册。第241242页。
[8]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着。卞立强译:《人生问答》。第18页。
[9] 道宣:《净心诫观法》。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8226/
以上是关于「佛教」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李尚全教授:佛学与人生修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481.html。